【偉大歷程 英勇壯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

光明日報記者 楊 玨 光明日報通訊員 范亞笑

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區西南10公里的獅腦山山頂,百團大戰紀念碑猶如一把鋒利的刺刀直衝雲霄。雄偉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坐北朝南,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圓雕、兩座題字碑、4個烽火臺和長227米蜿蜒起伏的長城組成。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軍一面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一面在正面戰場上集結重兵,陰謀進犯西南、西北,妄圖迫使中國投降。在這緊要關頭,為了粉碎日軍陰謀,爭取華北戰局向好的方向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

百團大戰紀念館館長陸茜介紹,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總共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任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重點打擊正太鐵路。第二階段是從1940年9月22日至10月5日,主要任務是消滅交通線兩側的敵人據點和碉堡。第三階段是從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百團大戰的第一、第二階段已經徹底破壞了正太鐵路,所以喪心病狂的日軍調集了數萬名兵力對太行根據地實行了瘋狂的報復掃蕩,因此第三階段就轉入反掃蕩階段。

陸茜説:“百團大戰一開始並不叫百團大戰,而是叫‘正太路破襲戰’。開始出動22個團,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參戰積極性非常高,隨著戰鬥打響,各部都投入了大量兵力,還有許多地方遊擊隊和民兵紛紛參戰,總兵力增至105個團,所以後來就改成了‘百團大戰’。”

從事講解工作4年的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解員李玘,每年都要講解百餘場。整理儀容儀錶、檢查講解設備、進行班前會,是李玘每次講解前必做的準備,“很多革命前輩的後代,通過多種途徑輾轉找到我們這裡,為的就是在英烈墻上找到自己親屬的名字”。

“還會有一些革命前輩來紀念館參觀,在展廳現場給我們講述當時戰場上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的講解更加有血有肉。”李玘説,“百團大戰還有一個特點是軍民團結,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八路軍順利將正太鐵路重要節點全部炸毀。據不完全統計,在百團大戰中,陽泉境內直接參戰民兵有7400多人次,支前群眾達20萬人之多,足見人心所向、軍民情深。”

陸茜介紹,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每天的工作中,給遊客們一遍又一遍地講解這段歷史,讓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代代傳遞下去,讓人們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覺得我們的工作特別有意義。”李玘自豪地説。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