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歷程 英勇壯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6周的大屠殺。戰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決,大屠殺被害者總數有30萬人以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定,在日軍佔領南京的最初一個月內,城內發生了近兩萬起強姦案,全市約1/3的建築被毀。

這是中國歷史的慘劇,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在南京江東門集體屠殺和“萬人坑”叢葬地遺址上,由7處廣場、23座單體雕塑和一座大型組合雕塑、8處各種形式的墻體、17座各種造型的碑體等建築群組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靜靜矗立,警醒著世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集會廣場上,中、德、韓、西班牙等11種文字的“遇難者300000”鐫刻在黑色的災難之墻上;雕塑廣場上,雕塑群再現了當年南京市民慘遭迫害、被迫逃難的情景;悼念廣場上,“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留下了222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重要證人的腳印;墓地廣場南側,是被南京老百姓稱為“哭墻”的遇難同胞名單墻,上面每一組名字的背後,都是一次次的家破人亡……

自1985年建成開放以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共接待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者近億人次。紀念館中大量的文物、照片、歷史證言、影像資料、檔案以及遺址都對歷史真相做了完整的闡述,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

人們常説,生命如繁星。走進紀念館常設展覽《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的前廳內,迎面便能看到“12秒”流星裝置。裝置的幕布上,每隔12秒就有一顆流星從高空墜落,緩緩呈現又消失的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姓名——寓意著有30萬同胞在6周內遇難,每隔12秒就有一條生命消失。前廳的左側則是一面巨大的檔案墻,存放著1萬多盒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死難者、加害者及第三方證人的檔案資料。

“南京人民質樸、堅強,擁有著蓬勃的生命力。”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1937年12月,守衛南京的中華兒女在裝備差、建制不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與日軍展開殊死戰鬥,在紫金山、光華門、雨花臺、賽公橋等地展開了壯烈的南京保衛戰。”

移步轉進《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序廳,目之所及的左右兩面墻上,密密麻麻地陳列著1213張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照片,那一張張定格的面龐,仿佛仍在凝望著這段歷史,令人震撼。紀念館國際和平宣傳部宣傳幹事楊夢秋介紹,目前登記在冊的倖存者僅余74人。

“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援。”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紀念館特聘專家王衛星介紹,“許多外籍友人也一道救助難民,共同譜寫了偉大的人道主義讚歌。”

銘記歷史,不是記住仇恨。銘記歷史,是為了還原真相,緬懷同胞,警醒世人珍愛和平。

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此後,紀念館便成為國家公祭日的主辦地,悼念死難同胞,祈願世界和平。

“只有匯集愛國情感的力量,構築民族記憶共同體,國殤民難才不會重演,和平的力量才會在國民的緬懷中凝聚。”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説。

如今,每年的12月13日,淒厲的警報聲便會在每座城市上空響起,紀念館內和平大鐘的鐘聲也會在公祭廣場上久久回蕩。這長鳴的警鐘無不警示著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和平來之不易。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