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減貧的理念逐步樹立並得到加強,脫貧攻堅走上了可持續的綠色減貧道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中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80%以上地處生態脆弱區;95%以上的絕對貧困人口分佈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老少邊窮地區。為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脫貧,需要補齊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兩大短板,走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融合發展的綠色減貧道路。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讓人們擁有新鮮空氣、安全飲水以及宜居環境,又可以向生態要效益,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5年以來,中國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確定了生態保護補償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以及市場化補償機制的基本框架,為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提供制度保障。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立法形式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明確有關生態補償標準。

重慶萬盛加快推進轉型發展,以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每個鎮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截至2018年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累計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50多萬名,帶動180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主要模式  

在推進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各地結合自身條件和優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模式。  

一是通過荒漠化治理推動減貧和創造生態財富的“庫布其模式”。庫布其沙漠治理是融合推進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有力證據,走出了一條從“治沙”到“減貧”再到“創造生態財富”的道路。20世紀80年代以來,庫布其逐漸形成了“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産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沙漠治理模式。聯合國發佈的《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評估報告》對庫布其做出歷史性評價:共計修復綠化沙漠969萬畝,固碳1540萬噸,涵養水源243.76億立方米,釋放氧氣1830萬噸,生物多樣性保護産生價值3.49億元,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其中80%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依託林業資源優勢,推動就業增收。以山西省蒲縣為例,當地林業資源豐富,既是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又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經過分析研究,蒲縣優先發展核桃、山楂等傳統經濟林和構樹、花椒等特色經濟林,扶持貧困戶發展林藥、林菌、林下養殖等林業産業。2016年蒲縣全縣核桃總産量424萬千克,實現銷售收入6700余萬元,種植戶戶均收入1.6萬元。同時,蒲縣利用中央和各級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將245公頃的造林任務發包給全縣19家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讓入社的貧困戶就近務工,每人平均增收不低於6500元。依託國家級公益林、天然林保護、未成林造林地各類管護項目,設置森林資源管護崗位,聘用貧困人口擔任護林人員,實現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  

三是依託自然和人文景觀,發展生態旅遊,帶動脫貧攻堅。據中國國務院扶貧辦統計,2011年以來,中國通過鄉村旅遊帶動了10%以上的貧困人口脫貧,旅遊脫貧人數達1000萬以上。國家鄉村旅遊監測中心數據顯示,設在全國25個省(區、市)的101個扶貧監測點(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人口每人平均增收1123元。以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為例,這裡土地貧瘠、交通落後、資訊閉塞,既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為推動脫貧攻堅,淶水縣結合野三坡等獨特的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將貧困村全部納入景區總體發展規劃,輻射帶動71個貧困村,覆蓋貧困人口9094戶、17526人。淶水縣2016年景區門票收入1.5億元,實現社會效益17億元。2019年,淶水縣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退出貧困縣序列。  

四是依託網際網路和電商平臺,發展生態綠色産業,暢通銷售渠道。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這裡地貌複雜、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全國貧困問題最突出、脫貧任務最繁重的地區之一。涼山州選取“油橄欖”生態産業扶貧為突破口,帶動當地農戶及貧困戶進行規模化油橄欖的種植。採用“貧困戶+龍頭企業+京東網際網路平臺”的合作模式,解決油橄欖的銷售問題。貧困戶種植油橄欖,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良種種苗、種植技術服務和果實收購,京東平臺負責銷售,這種模式解除了農戶的後顧之憂,提升了種植熱情,強化了內生動力。2018年,帶動的貧困戶230多戶,油橄欖每畝增收約4000元。  

分享綠色減貧經驗  

綠色減貧是旨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相互促進的可持續減貧之路。中國的綠色減貧模式和主要做法為國際減貧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是完善綠色減貧的制度建設。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持續引導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生態脆弱地區和貧困地區。二是強化對貧困戶的帶動,提高參與度。可持續的脫貧致富依靠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強化帶動和提高參與,對提高貧困群眾的生産熱情、培育發展能力具有直接影響。三是結合資源優勢打造減貧模式。充分結合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通過打造“生態+鄉村旅遊/特色産業/公益性崗位”等模式,開創綠色經濟和綠色減貧協調發展的致富路徑。四是借助網際網路和電商平臺等新技術,創新減貧方式。利用網際網路和電商平臺受眾範圍廣、宣傳行銷渠道多等優勢,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推介和銷售相關産品,實現産品經濟效益的快速轉化。  

譚衛平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

(本文2020年5月6日首發于《今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