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扶貧協作機制是中國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促進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這個政策開始於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關於儘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決定》部署了東部沿海地區支援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扶貧協作工作,確定9個東部省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深圳)與西部10個省區開展扶貧協作。這是與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為儘快解決西部貧困地區群眾溫飽、逐步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而作出的一項制度性安排。
工人在寧夏同心縣扶貧産業園一家毛氈廠製作毛氈産品
合作形式多樣
自1996年至2016年的20年裏,東部省市向西部10個省區市共提供財政援助132.7億元,幫助修建農村公路2.15萬公里,援建衛生院(所)1690個。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東西扶貧協作力度不斷加強。2016年,中央調整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係,實現對30個民族自治州全覆蓋,明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京津兩市與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和保定三市的扶貧協作任務,啟動實施東部地區267個經濟強縣(市、區)和西部地區406個貧困縣“攜手奔小康”行動。2018年,東部九省市全年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77億元,是上一年的三倍。
除了資金投入以外,東西扶貧協作還通過醫療健康、産業扶貧、就業扶持、教育扶貧、社會力量參與等多種形式幫助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東西協作立足幫扶雙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開展扶貧協作,實現幫扶雙方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實現共贏。
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
福建、寧夏兩省區的扶貧協作是一個典型。1996年5月,閩寧兩省區確定對口幫扶協作。20多年來,兩省區始終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黨政主導、市縣結對、部門合作、企業參與、社會幫扶”的合作機制,把福建的人才、資金、科技、經驗、市場要素等植入寧夏“肌體”,形成寧夏“扶貧造血”體系,從根本上提升貧困地區的發展能力,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幫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聯席會議,加大資金投入。閩寧兩省每年輪流舉辦一次黨委及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出席的聯席會議,總結對口協作工作,商定協作幫扶方向、內容和重點,簽訂各類合作協議。通過堅持聯席會議制度,扶貧協作工作始終圍繞兩省區的發展大局開展,真正做到了“寧夏所需、福建所能”。2019年4月召開的第23次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上,兩省區簽訂了13個部門協作協議、34個産業合作項目,計劃投資131.2億元,福建省安排援寧資金3.5億元。
二是聚焦産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閩寧兩省堅持市場化合作方向,通過共建産業園、搭建企業合作平臺、實施産業開發項目,引導福建企業到寧夏投資發展,帶動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走出了一條企業合作、産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對口幫扶的新路子。寧夏企業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規劃和福建的沿海區位優勢,完善企業佈局,搶佔發展先機。截至2016年,在福建的幫助下,有5600多家福建企業、商戶入駐寧夏,在寧投資項目260多個、總投資430多億元。寧夏西海固9縣區培育發展了枸杞、草畜、苗木、馬鈴薯、硒砂瓜、中草藥等特色優勢産業,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約6000元。
三是開展教育扶貧協作,強化人才培養。福建先後在寧夏援建六盤山中學等學校236所,培訓教師7251人次,派遣支教教師15批953人次;推動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與寧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寧夏師範學院、銀川能源學院之間開展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合作。兩省區聯手實施“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等農村地區貧困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技能培訓工程,使一大批經過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進入福建打工。2016年,寧夏已在福州建立了5個較大的勞務基地和3個勞務工作站。福建各行各業接收寧夏勞務輸出9萬人次,有4萬多名勞動力穩定在福建各地從事勞務活動,每年從閩獲得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
四是充分利用對方平台資源,深化推進企業合作。借助廈門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海峽論壇和中阿博覽會、寧夏枸杞節等平臺,組織政企人士互訪考察,尋求經濟協作結合點,促進兩地産業對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截至2015年底,福建商人在寧夏註冊企業家協會8個,會員企業4000多家,總投資近800億元,年營業額超過200億元,安置當地勞動力3萬多人。
五是多舉措助推健康扶貧。福建先後援建婦幼保健院、醫護培訓中心、衛生院(所)等項目315個,選派醫療技術人員311人到寧夏幫助工作,為貧困地區醫院培訓了一大批技術骨幹;援建了一批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社會福利項目。
東西扶貧協作工作中,中國始終明確攜手奔小康的主題,確保農村貧困人口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把提高脫貧品質放在首位;始終培育自我發展能力,通過人才交流、産業協作等舉措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形成持續反貧困和促進發展的有效機制;始終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創新參與形式,合力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
(本文2020年4月26日首發于《今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