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堅持脫貧攻堅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在脫貧攻堅最後一年發起總攻、決戰決勝,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今年3月10日,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在陜西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上重點強調。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2月2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發佈公告表示,包括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等在內的總計29個縣(區)脫貧,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陜西省56個貧困縣(區)實現全部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數據顯示,2019年陜西全年實現57.88萬貧困人口退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9.02%下降到2019年的0.75%,這是陜西脫貧攻堅取得的又一次決定性勝利。

放眼世界,近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國際社會對中國在脫貧攻堅之路上體現出的“行動力”更是高度讚揚。從根本上講,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取得的脫貧攻堅成就,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一路走來,我們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奮和喜悅,與此同時,更深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盡銳出戰,確保如期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陜西省省長劉國中要求。那麼,這些剛剛脫貧的縣(區)如何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如何多管齊下防止返貧?如何開啟新的奮鬥征程?近日,記者走訪了陜西紫陽、印臺等地,看看這些縣(區)如何書寫摘帽之後的答卷。

貧困戶圓了“翻身”夢

入春後的陜西乍暖還寒,早上天剛亮,院子裏就已響起此起彼伏的豬叫聲,“豬倌”李孟已經上班,喂食、倒水、消毒……忙得不亦樂乎。

56歲的李孟,是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陳爐鎮雙碑村人,一家五口人中,媳婦和兒子精神殘疾,兩個女兒都在上學,全家重擔都壓在李孟一人身上。因家人需要照顧,李孟沒法外出打工,幾畝薄田又負擔不起一家人的生活,所以日子是越過越窮。“那會兒連做夢都想把日子過好過富呢。”李孟説。

印臺區地處陜西省中部關中平原與陜北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全區共有貧困村41個,建檔立卡戶5182戶16237人,貧困發生率13.6%。脫貧攻堅工作中,印臺區始終堅持把産業作為治本之策,先後累計投入資金4億余元,實施産業扶貧項目110余個,形成了獨具印臺特色的“蘋果産業為主,藥菜蛋畜、苗木花卉、農林産品加工等為輔”的多元化産業扶貧“蜂聚效應”。因李孟過去就有養豬的經驗,幫扶幹部便鼓勵他在養豬上“做文章”。

2016年,從餵養6頭母豬開始,李孟開啟了他的“翻身”夢。2018年,李孟一家甩掉了“窮帽”,還被評為鎮級脫貧攻堅“一強四好”示範戶。“脫貧後,感覺走起路來都輕鬆了,在村裏人面前也能抬起頭了。”李孟高興地説。目前,他的養殖場存欄50多頭豬,去年毛收入達10萬元左右。

像“豬倌”李孟這樣圓了“翻身”夢的生動事例,在印臺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隨處可見。截至2019年底,該區實現了4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812戶15699人脫貧的任務,貧困發生率降至0.67%。

今年,印臺區創新扶貧舉措,在全區範圍內實行了脫貧攻堅“分類管理、評星定級”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預警機制,針對不同預警級別量身定制“幫、扶、引”措施,在持續“輸血”的同時著力提高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縣長“直播帶貨”扶貧助農

一場久違的春雨,潤澤了茶鄉大地,也激活了沉睡的茶園。3月8日,位於紫陽縣向陽鎮營梁村的茶山上雲煙渺渺,初生的茶芽迎著春雨,努力生長。蒼翠欲滴的茶園裏,紫陽縣縣長陳蓮通過騰訊微視、抖音、有播等網路線上直播平臺,向廣大網友傾力推介紫陽富硒茶,並熱情參與互動,收到全國各地100余萬網友的關注點讚。

“紫陽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最適宜茶葉生長的地方,我們的茶樹都生長在海拔600~800米的中高山上,陽光充裕,土壤清潔,常年經受雲霧浸潤,所以紫陽茶被賦予了富硒、綠色、生態、有機的獨特品質……”直播活動現場,陳蓮一邊認真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問題,一邊與廣大網友線上交流。

紫陽縣是陜西省産茶大縣,截至2019年底,全縣茶園種植面積達24萬畝,年産茶7538噸,茶葉綜合産值43.4億元,12萬農戶因茶走上致富路。這些年,紫陽縣始終把茶産業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第一支柱産業,不斷完善三品一標、十百千萬、全域綠色生産和線上線下銷售四大體系,推進茶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茶産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産業和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當家産業。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打通農産品供銷“中梗阻”,幫助解決銷路和效益問題,紫陽縣先後印發了支援經營主體收購貧困戶農産品獎補辦法、特色産業貸助力脫貧攻堅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辦法措施,鼓勵通過大戶帶動、經營主體集中收購等形式,切實保障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同時,還與京東、建行善融、國家扶貧網等大型知名電商平臺合作,積極拓展茶葉等特色農産品銷售新渠道。

下一步,紫陽縣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實施未脫貧人口“清零”行動。通過落實産業培育、就業培訓、設施配套、群眾融入、權益保障等舉措,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建立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用好開髮式、保障式扶貧政策,統籌推進鄉村振興。

從“讓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革命老區縣的洋縣,緊盯減貧目標,通過念好“講、評、亮、幫”四字訣,著力補齊群眾精神短板,引導群眾變“讓我脫貧”的被動思維為“我要脫貧”的進取意識,奏響了“志智雙扶”新樂章。

“我承包了村裏的上百畝荒地,和妻子用8年時間進行開墾,如今種上了板栗樹,套種了60畝魔芋。當父母的要給孩子們做榜樣,不能從小給孩子們‘種’下等、靠、要的‘懶根’!”這是洋縣槐樹關鎮陽河村村民吳成敏在扶智扶志宣講會上分享給鄉親們的脫貧經驗。吳成敏在2017年依靠自己辛勤勞動實現了脫貧,還被評選為全縣的自強先鋒。

金水鎮牛角壩村村民張建華聽了吳成敏的致富故事後,不但發展了100架木耳,還養了土雞和土蜂。如今,他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他也從村民眼裏的懶漢,變成了村裏當之無愧的勤快人。

洋縣以幹部講政策、鄉賢講故事、專家講技術、百姓講成效為組織形式,按照“縣委宣講團示範講、鎮辦宣講團逐村講、村級宣講團進組入戶講”模式,廣泛開展扶志扶智、院壩説事、板凳交心、脫貧故事大家談等各類宣講5000余場次。同時,按照“典型引領、反面鞭策”的思路,開展紅黑兩榜晾曬、愛心積分兌換、家風家訓潤澤等活動,大力宣傳先進事跡、曝光後進現象,激勵先進、鞭策後進。100多名“黑榜”典型由後進轉變成先進,4000余名先進典型也以榜樣的力量推進鄉風文明,提升脫貧內生動力。

洋縣還積極實施以思想疏導、技能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五幫五扶”活動,先後組建了農業科技服務隊108支,成立農業産業扶貧專家服務團和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團10個,幫助3372名貧困勞動力掌握一至兩項致富技能。同時,各駐村工作隊隊員深入群眾家裏,幫助其解決危房改造、交通困難、産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3000多件,增加其脫貧自信心。

貧困群眾收入水準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這些可喜的變化讓人想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説:“過去10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此刻,陜西也正在以決戰決勝的奮鬥姿態和全國人民一道書寫著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本文首發于《中國報道》2020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