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看發展、強信心(之一)】

牢記囑託,扶貧幹部在路上——

多謀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憂

【開欄的話】

近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面向海內外發行,在各界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全書收錄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報告、講話、談話、演講、指示、批示、賀信等,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的偉大實踐,透射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中國發展、影響當今世界的真理光芒。

學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知行合一方能入腦入心、落地生根。為了立體展現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實踐、引領發展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和現實偉力,深刻發掘這一思想所蘊含的堅定理想信念、真摯人民情懷、高度自覺自信、無畏擔當精神、科學思想方法,本版特開設專欄,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摘取部分重要論述和經典金句,邀請各行各業幹部群眾、典型人物講述不負總書記囑託與厚望,以奮鬥實幹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感人事跡與心得體會,並請專家學者深入解析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的深刻意義,以期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應對風險挑戰、推動事業發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準。

首期,讓我們聚焦總書記對扶貧幹部的囑託與要求,把目光投向為決戰脫貧攻堅矢志奮戰的扶貧幹部。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沙溝鄉陽莊村上圈組被綠色覆蓋。新華社發

【一線感悟】    

28歲,我在深山“窮旮旯”裏當上第一書記

講述人:貴州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海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楊 波

“要關心愛護基層一線扶貧幹部,讓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犧牲者流芳,激勵他們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努力工作。”

——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海嘎村位於貴州最高峰韭菜坪的半山腰,平均海拔2400多米,1998年才通路通電。2010年3月,我來到海嘎,成了這裡的第一書記。那時我28歲,自信地以為我這個農村走出來的孩子,能很順利地幫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過上好日子。然而,初到海嘎村,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我。

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許家營村蔬菜大棚迎豐收。光明圖片

當年大旱,村民們用水困難。大灣鎮政府送來了250桶50斤裝的白膠桶裝水。當我們通知鄉親們來山上村辦公室領水時,聽到最多的卻是“除非把水送到家門口”。原來,很多村民嫌路遠難行,不願前來。

做第一件事就碰了一鼻子灰。始料未及的我給父親打電話抱怨,沒想到,父親語氣嚴厲:“如果農村工作那麼好幹,為什麼還要派你們去?”連續好幾天,父親的話不時在我耳畔迴響。慢慢地,我想通了:做脫貧致富工作,可不是三兩天就行的,更像是煙火熏臘肉,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再來一次。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援。

這11年來,村裏不管誰家有大事小事,我都主動搭把手、出份力,或是幫著協調解決困難,或是調解矛盾糾紛。漸漸地,村民們和我親起來了,工作也好做了很多。

現在,我們正在推廣“千家萬戶小康菜園”。長期以來,村民的飲食結構都以馬鈴薯和臘肉為主,營養跟不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讓各家各戶種上蔥薑蒜,同時還指導村民種植食用菌,學會農業技術。

貴州六盤水市大灣鎮海嘎村村民在采收當地特色産品赤松茸。光明圖片

最開始,村民們不太感興趣,我們就挨家挨戶去動員。村民李大尹去年在我們的支援下種植赤松茸,取得了可觀的收益,不少村民看到了,紛紛動了心。我們立即創造條件,幫他們行動起來。就這樣,在我們駐村幹部的帶動下,鄉親們腦袋裏的“除非”漸漸變成了“我要”,在致富路上主動邁開了步子、甩開了膀子。

總書記對我們扶貧幹部非常關心,多次鼓勵年輕幹部到脫貧攻堅一線去歷練。黨的十九大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我們貴州省代表團的討論,我有幸當面作了彙報。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一直激勵著我繼續奮戰在基層一線。如今,年輕的扶貧幹部越來越多,大家的幹勁越來越足。

11年,我見證了海嘎村的巨大變化,曾經的“窮旮旯”也擁有了好光景。2019年,海嘎村每人平均收入超過9000元,最後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35人全部脫貧,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有幸親歷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偉大歷史時刻,這是屬於我們這代人的幸福。往後,我會繼續用心用情用力,帶著村民們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把擺脫貧困的種子“種”在村民心間

講述人: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駐西吉縣興隆鎮黑大莊村扶貧幹部 楊文臣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使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西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寧夏唯一一個沒有脫貧出列的縣。2019年3月,我來到西吉縣黑大莊村駐村扶貧。這個小山村山套著山、溝連著溝,有一種“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隔絕感。環境如此,怎樣扶貧?我心裏犯起了嘀咕。一次拉家常,村民的話給了我很大啟發。村民蘇生發説:“全村幾百號人,孩子就有七八十個,但上學還要到鄰村去,每天翻山越嶺走好幾裏山路。依我看,先把娃娃們上學的事解決了,比啥都強!”

再苦不能苦孩子,解決好孩子們的上學問題,才能把鄉親們的心聚在一起。村裏停辦學校多年,有教室,沒有教具和老師,我們就聯繫鎮中心小學,要來了桌椅板凳和教學用具,並在縣教育局和興隆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兩位願意來教書的老師。去年9月,時隔6年,黑大莊小學終於複學了,整個村子一片歡騰。

29歲的村民馬國強,十幾歲時就一個人到新疆打拼,養過雞、賣過菜,但都失敗了。去年聽説老家出臺了很多惠民政策,便帶著老婆孩子返鄉創業。由於不是建檔立卡戶,他享受不了一些惠民政策,我們就把他納入邊緣戶,幫他蓋起新房,建起牛棚,還承包了10多畝地種植芹菜。“感謝黨的扶貧政策、感謝工作隊。今年,我光銷售芹菜就有10多萬元凈收入呢。”馬國強笑得舒心,幹得起勁。

為了把擺脫貧困的種子“種”在村民心間,我們和村委會一道建立“黑大莊黨員學習工作群”,創建“美麗黑大莊”微信公眾號,每週組織大家學習扶貧政策和最新資訊,並蒐集了一批脫貧致富事例,讓大家學習反思:人家能窮則思變,我們為啥不行?我們還組織村幹部外出學習參觀,同時邀請村裏“致富能手”“土專家”“農博士”現身説法,傳授致富經驗和技術。

馬生奮2018年12月擔任村支書,抓工作的思路一開始不是很清晰。駐村工作隊成了他的好幫手,積極配合村委會開展工作,聯合幫扶責任人,走村入戶宣講國家扶貧政策……今年,村裏申報養牛示範村項目,需要家家戶戶修建青貯池。為了化解一些村民的畏難情緒,我們和馬生奮一起做動員説服工作,一遍遍分析利弊、鼓勁打氣。終於,村裏2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修建了首批青貯池。現在,黑大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穩定收入,已於今年初整村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我們,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我相信,扶貧幹部和基層幹部並肩戰鬥,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意識會越來越強,一定能走出一條更精彩的致富好路子。

“像李保國那樣,全心融入群眾”

講述人:河北農業大學黨委組織部副處級組織員、扶貧幹部 鄭大鵬

“路很長,我們肩負的責任很重,這方面不能有一勞永逸、可以歇歇腳的思想。唯有堅定不移、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才能無愧於時代、不負人民。”

——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李保國同志是河北農業大學扶貧幹部的優秀代表,他35年如一日,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得到了農民兄弟的高度認可。作為李保國身邊的人,我深深被他的事跡所感染。2018年年初,學校動員大家到張北縣駐村扶貧,我主動報名,成了張家口市張北縣許家營村第一書記。

許家營村有一部分老齡戶、大病戶,只能靠兒女贍養和政府兜底脫貧;還有相當一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前只是種植莜麥、亞麻等傳統作物,收入微薄,苦於找不到新的生産門路,有勁沒處使。

經過調研,我們幫村裏制訂了夏季瓜果蔬菜發展規劃,帶領村民進行規模化高效化瓜果蔬菜種植,逐步形成了村支柱産業。現在,全村共有16個蔬菜瓜果種植大戶,新建大棚310個,62名貧困戶在此就業,每年産值約400萬元、産業純收入約280萬元,直接受益貧困戶達65戶,成為全村高品質脫貧和部分村民提前步入小康的重要保障。

郝海龍是村貧困戶中的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以前主要靠打零工謀生,現在種植12個蔬菜大棚,每年穩定收入六七萬元,不僅脫了貧,還過上了比較富裕的生活。王前是一名老實巴交的莊稼漢,由於年歲較大,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如今,老兩口都在村裏的蔬菜大棚就地打工,每年家庭收入達四五萬元,生活大為改觀。

兩年多的扶貧工作讓我深深感到,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像李保國那樣,全心融入群眾,這樣,我們説的話才有人聽、做的事才有人認。入村之初,最大的障礙是村民文化水準不高,對幹事創業缺乏信心和熱情。那時,是李保國初創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産業時的方法與韌勁給了我們鼓勵和啟發。我們把李保國的故事講給村民聽,請村幹部、年輕人走出去參觀學習,增強了他們種好蔬菜的信心和決心。

為了給蔬菜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我們組建了專家團隊,培養了技術骨幹,確保蔬菜高産優質。為優化種植結構,我們還成功試種了草莓等高端錯季品種。當地人少地多,習慣了粗放式種植,開始時對教授的技術指導不以為意,我們專門開闢了一片示範田,農民種什麼我們也種什麼。“比拼”下來,我們的示範田産量品質都明顯佔優,鄉親們這才打心底服了氣。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讚揚他“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用自己的模範行動彰顯了共産黨員的優秀品格”,並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向這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學習。我會牢記總書記囑託,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繫群眾、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鄉村一天天變好,每份付出都值得”

講述人:重慶市石柱縣黃水鎮清河村駐村第一書記 龔厚仆

“要加大工作力度,聚焦突出問題,逐村逐戶逐項查漏補缺、補齊短板。”

——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2018年8月1日,我入駐黃水鎮清河村。清河村位於石柱縣東北部,平均海拔約1550米,山路險峻崎嶇,冬季時常冰雪封路,是全縣條件最為艱苦的高山村之一。

在村裏走家串戶了解情況,要面臨很多困難與挑戰。有一次,剛入村不久的我和村幹部們一早走在山樑上,去一位村民家商量搬遷事宜。那是個冬日,耳邊寒風刺骨,腳邊深淵萬丈,我的腿不由得酸軟顫抖,只能抓住樹枝向下溜。

為村裏謀發展,變革是難免的,有時會遇到群眾不理解不支援的情況,我們就逐戶走訪做思想工作。在修建青龍組至湖北利川市建南鎮的公路前,村民張錫斌擔心修路會毀掉他修建的蓄水池,堅決不同意公路走向,要求更改施工線路。我和村組幹部多次和他溝通,反覆講解法律法規,講明不能更改線路的原因,併為他算個人的經濟賬、發展賬,終於打消了他的顧慮,得到了理解和支援。

江書福是全村最後一位脫貧的村民,以前做事沒有規劃,意志消沉,妻子也因此離開了他。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江書福主動報名擔任志願者,和村裏的工作人員一起忙前忙後,我抓住機會每天給他做思想工作,終於取得了成效,他的精氣神明顯提了起來。最終,他出門務工,擔起了解決家庭貧困的責任。我們也盡力扶持他,幫他改造了廚房、廁所,解決了飲水難題。他的父母患有慢性病,需長期就醫吃藥,我們及時提供了醫療救助,憑藉扶貧政策,幾千元的住院醫療費用,他們只需支付不到10%。目前,江書福在縣城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每月工資三千多元,相當於他之前一年的收入。他年邁的父母也很開心,在家種植黃連,這個家煥然一新。

這段扶貧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雖然自己做的都是一點一滴的平凡事,但對村民來説卻是關係全家發展的大事。看到鄉村一天天變好,我覺得每份付出都值得。(記者 張勝 呂慎 王建宏 耿建擴 李宏 張國聖 李丹陽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