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任由山寨《讀書》官網欺負“讀書人”

8月5日,有學術自媒體披露,一個假冒《讀書》雜誌的山寨網站存在涉嫌學術欺詐行為。《讀書》雜誌副主編隨後表示,幾年前就知道有假網站在收“審稿費”,也曾採取包括報案、投訴等在內的很多舉措,但沒有實效。2017年還向搜索平臺投訴過,假網站當時被撤,但沒過幾天又出現了。

《讀書》雜誌是國內著名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創刊41年來,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在文化界有著很高的認同度。無論出於對名譽與內容品質的捍衛,還是對正常出版秩序底線的恪守,像這種以單位名義收取“審稿費”發表文章的做法,都不太可能發生在《讀書》雜誌身上。

但不排除有少數作者與讀者,認為發稿可以靠錢買。而這些年,不少期刊搖身一變,成為依賴收取“審稿費”“版面費”生存的出版物,帶壞了風氣,誤導了投稿者,也給投機者假冒知名刊物牟利提供了鑽營的空間。

這次媒體報道,並沒有“驚動”《讀書》雜誌的山寨網站,打開網址,仍可看到一個完全可以用“以假亂真”來形容的高倣網站,不加掩飾地挂在那裏。而在我國智慧財産權保護不斷加碼,每年凈網行動都會清除大量非法網站與詐騙賬號的背景下,經常被報案、投訴的假冒《讀書》網站小強式的存在,確實讓人有點不可思議。

倒不是説,有關方面沒採取治理動作,只是就目前看,在露頭就打之外,對於假冒的《讀書》官網,恐怕得持續“圍剿”,進行釜底抽薪,才能把這塊“文化牛皮癬”清除。

在此也建議,《讀書》雜誌官方不妨繼續投訴、持續維權,向相關部門提供更多證據。而作為推廣平臺,搜索引擎也當強化企業責任,提高認定侵權網站的辨識能力,採取技術手段徹底遮罩侵權網站,並設法阻止其死灰複燃。也只有監管部門、權利所有人、運營平臺各方多管齊下,徹底清除“山寨”網站生存的土壤,才能更好維護被侵權主體的合法權益,也才能避免“山寨《讀書》官網欺負‘讀書人’”的局面。

□韓浩月(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