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左)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人民網西寧8月1日電 (記者李彤)在邊麻溝村,初見李培東時,他給人的第一印像是個子不高,帶著眼鏡,皮膚曬得挺黑,一説話就笑。談起村裏的變化,李培東精氣神兒很足,不像是57歲了。

邊麻溝村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朔北藏族鄉,早些年“兩山夾縫一條溝,冬天衣服曬不幹”是這個高寒偏遠小山村的真實寫照。而當前,整潔的村道穿林越嶺,農家樂雲杉環繞,鮮花漫山遍野爭相綻放。説起村裏的那些事,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打開了話匣子。

“2011年,那時我還在西寧開駕校,鄉里給我打電話説村裏換屆,希望我能回村來。這是政府信任、百姓抬舉啊。”從身家千萬的企業家,到窮山區的村幹部,李培東回村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善村容村貌,要讓鄉親們看到變化,積累起信心和幹勁。但讓李培東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次村容村貌治理,讓一貫“笑呵呵”的他和村民“紅了臉”。

“有一戶村民,在宅基地旁蓋豬圈,臟臭難聞,怎麼溝通都不行,就是不拆。我也急了,讓他拿出宅基地使用證,看看是不是違規建設的。”就是這種為了村集體利益敢較真的態度,李培東帶著村民進行了水、電、路改造和公廁建設,通過實幹讓村民看到了村裏的變化和希望。

鄉村建設,難在選産業,而這在以生態為重的青海尤為難。在2015年,邊麻溝村把希望的目光投在了旅遊産業上,但缺錢這只“攔路虎”愁壞了邊麻溝人。

“我壓上了500萬元‘家當’,村裏的黨員幹部帶頭湊了20萬元,還申請了政府資金支援,流轉了600余畝村民土地,這就是‘邊麻溝花海’景區的雛形。”李培東説,隨後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打造扶貧産業園的機會,村裏的旅遊産業一年比一年景氣。到2019年“花海”景區收入430萬元,全村農家樂發展到63家,村集體經濟收入21萬餘元,村民每人平均支配收入1.48萬元。

發展旅遊産業,也並非一帆風順。為了防止惡意加價,村裏對家庭旅館劃定價格區間;為了保證餐飲體驗和品質,規範功能表和統一進貨渠道;為了提高服務品質,對村民進行針對性培訓。

看得見的是村民掙到了錢,臉上燦爛的笑容;看不見的是,生態恢復和鄉村治理的悄然改變。

“村名‘邊麻’在藏語裏指的是‘金露梅’,但早些年因為對樹木砍伐和過度放牧,村裏兩邊的山都禿了。現在吃上‘旅遊飯’,大家對環境保護可上心了,植被覆蓋率達到了70%。” 李培東説,村民經常和遊客接觸,素質也提升了,不再像以前凈説粗話了;每家每戶都在忙著致富,家裏吵架的少了,更和諧了;更有前些年,因為窮怕了,拆了房子遠走他鄉的村民,又回到了村裏,蓋起了新房。

站在邊麻溝“花海”景區,高空滑索不時帶著遊客穿梭而過,景區裏的遊客不時用手機拍照,發著“朋友圈”。説起未來規劃,李培東説,鄉村旅遊是個“富民工程”,村裏也在吸引外面的專業團隊來參與景區經營。

“紅火日子是幹出來了,要讓‘扶貧花’結出更多‘幸福果’。”李培東咧嘴笑著説。

圖為邊麻溝村打造的“花海”景區全景。(劉歡 攝)

圖為遊客們在邊麻溝村“花海”景區遊玩。(劉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