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與百姓幸福生活息息相關。
湖南,三面環山,丘陵與沃野相望;水系豐富,“四水”匯洞庭入長江。綠水青山中,蘊藏著人民生活的福祉。
從鄉村到城市,從工業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扎紮實實、成效顯著。
港口護得江水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岳陽臨長江、眺洞庭,千百年帆影不絕。
從空中鳥瞰岳陽市,在靠近長江與洞庭湖交界處的岸邊,會看到一個銀光閃閃的巨大“膠囊”。“膠囊”四週,地面整潔,綠樹成蔭,大型裝卸機械正伴著江中一艘艘貨船忙碌著。
這裡是岳陽城陵磯港老港。
湖南省港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國兵穿著白襯衫、頭戴安全帽,站在江邊。江風獵獵,吹得他雪白的襯衫領子上下翻動。徐國兵望著眼前一江碧水,感慨地説:“以前來這裡,哪敢穿白襯衫哦!”
為啥?原來,城陵磯港老港長年裝卸的都是鐵礦石、煤炭等散貨,露天的港口,一卸一裝外加儲存,大量揚塵令空中烏濛濛一片。落臉上、身上,汗水一浸,就成了“泥”;落地上,厚厚一層,雨天就成了污泥、污水。白襯衫分分鐘變成“黑襯衫”“花襯衫”。鞋子也不能倖免,“每次從碼頭回來,鞋子都不想要了。”在城陵磯港工作生活了50年的聶志強説。
周邊居民也很困擾。涂良以前就住在港口家屬區,“不敢開窗戶,一開窗就是漫天的灰”。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湖南省港務集團行動起來,老舊泊位該拆除的拆除,該改造的改造,退還岸線,恢復綠化,還建成亞洲最大的全封閉散貨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膠囊”。
如今的老港卸船作業,通過卸船機、輸送機等機械協作,直接將散貨從船上運進“膠囊”,更可直接裝上火車送往全國各地。整個過程全封閉,自然將揚塵污染減少到最低。污水尾水也統一收集,凈化處理後用於噴灑綠化帶,實現污水“零排放”。
高品質建設的新港、危化品船舶洗艙站、長江岸線復綠……“守護好一江碧水”行動一環緊扣一環。
2019年,岳陽市城區空氣品質優良率居全省6個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首位,長江水質監測達標率100%,Ⅱ類水質佔比達73.3%,洞庭湖水質綜合評價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
生態農業促增收
一向以木匠手藝而得意的崔建明,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重歸田園,還跟一種叫迷迭香的植物打起了交道。
崔建明過去一直在長沙當裝修師傅。憑著一手過硬的木匠手藝,他在裝修隊裏收入頗豐,家裏早早蓋起了小樓,讓村裏人好不羨慕。可天有不測風雲,崔建明患了尿毒症,需要長期透析,“一週要去城裏三次,再也幹不了木匠了。”一次透析要花三四百元,存摺上的錢眼看著只出不進。幾年下來,崔建明反而成了村裏的貧困戶。不願坐吃山空的他想就近找點活幹,正趕上迷迭香種植基地招工。
迷迭香原産歐洲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是西餐菜肴的一種調料,也用來提取製作精油。如今它在益陽市資陽區新橋河鎮八一村落了戶。
崔建明正是八一村村民。放下城裏的木匠活兒,進了迷迭香種植基地的崔建明,這回可開了眼界。村裏的種植業早已不是過去種田的傳統概念了。在蔬菜生態園,冬瓜、南瓜、黃瓜、豆角、冬莧菜……樣樣都講究“綠色”和“有機”——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田間管理依靠人力。低矮如小松樹一樣的迷迭香與蔬菜生態園相鄰,還立體套種著積雪草和山蒼子,都是有藥用價值的作物。崔建明的工作主要是鋤草,還有就是修剪枝葉。
在城裏他只聽人説過有機蔬菜,沒想到回到家鄉親眼見識了有機種植。崔建明在基地的新工作不但讓他長了見識,也讓他對今後的生計不再擔憂:“迷迭香基地賺一點,那邊的蔬菜基地再賺一點,現在貧困戶看病報銷比例又高,這樣就不用給兒女增加負擔了。”
迷迭香種植基地落戶新橋河鎮八一村,是村集體和湖南諾澤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項目。
諾澤公司主要生産中藥提取物和中藥精油,産品遠銷歐洲。新橋河鎮地處丘陵地帶,氣候溫和,自然環境良好,具備發展有機農業的客觀條件;八一村曾是省級貧困村,農民有勞動增收的動力,可以滿足有機農業的人力需求。諾澤公司正是看到了這些優勢,加上這裡的村民兢兢業業,嚴格遵守有機農業生産標準,讓諾澤的産品順利通過歐盟的有機認證。
眼下,有10名周邊村組的貧困人口在基地長期務工,還有30名季節性用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而在迷迭香基地之外,生態蔬菜、有機茶園……各種各樣的生態農業,也以差異化競爭和高附加值的優勢,不斷充實著百姓的腰包。
“生態農業”“有機種植”,對農民來説,曾經是個遙遠的概念;而今,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海綿城市”好安居
一場大雨過後,常德市區的空氣新鮮得讓人忍不住深呼吸。天空蔚藍,白雲朵朵,地面和樹木也被沖洗得一塵不染,處處透著潔凈、清新。
而在武陵區穿紫河邊的城市一隅,卻是另一片光景:顏色灰暗的“污水”,從路邊的暗渠裏汩汩而出,流進一片望不到邊的蘆葦地。“污水”源源不斷,但路邊的行人卻熟視無睹,有説有笑。不遠處,穿紫河依舊清澈流淌。
無需驚訝。眼前這片蘆葦叢,正是常德市構建“海綿城市”的生態濾池之一。
説到“海綿城市”,常德市民龔德益對當初的河水狀況心有餘悸:“夏天不能開窗,一開就是臭味……哪有排污口,常德人都清楚,都不到那裏去。遇到下暴雨,黑水漫上岸,水退了好幾天都有臭味。”龔德益家住錦暉佳苑小區,距離穿紫河不到200米。他想過搬家,“想了好幾年了,可別的地方都是河景房湖景房貴,我們這裡以前是河景房便宜。我家的房子當時1平方米才值2000多元,想換房子都賣不上價格”。
河水變成“黑臭水體”,原因有很多:河道填埋、垃圾污染等。其中,“雨水污水直排入河”是個大問題。如今經過“海綿城市”改造,雨水經由管網收集,排進生態濾池。專門種植的蘆葦和蘆葦腳下的天然濾料、鬆散石塊,以自然方式凈化著水體。“污水進,清水出”,再排入穿紫河時,已是水質達標的城市景觀水。
生態濾池,只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其中一環,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是一套組合拳。有了這套組合拳,如今的穿紫河,已從昔日“臭水溝”變成市民健身、休憩、親水的“景觀河”。
“環境好了,房價漲了不少,可我也用不著搬了。現在外地遊客越來越多,我家還在河街搞了個小攤位。”龔德益高興地説。
夜幕降臨,穿紫河沿岸燈火璀璨,流光溢彩。“水上巴士”在碼頭整裝待發,帶領遊客從水上游覽常德市引以為傲的穿紫河夜景。一河碧水倒映出的,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步伐,更是優美生態帶給人民的健康、喜樂。(本報記者 董宏君 馬涌 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