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環球新聞網6月30日文章,原題:一些國家呼籲産業減少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但響應的行業寥寥無幾 美日法都在催促本國公司減少對華依賴。但鮮有企業想放棄中國的熟練工和高效的原材料供應商。華南美國商會會長賽耶丁説:“據我所知,目前沒有一家(在華)公司推進任何搬遷計劃。”中國作為低成本工廠的崛起,幫助降低了消費品價格,增加了西方企業利潤。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在為所有行業提供無與倫比的供應鏈。

在華工作了22年的菲利普·理查德森在廣州番禺生産揚聲器。他考察了越南和其他國家,儘管那些地方的工資可能低至中國的60%,但省下的費用全被放棄中國供應商網路的成本所抵消,“我們考慮了大約1分鐘,認為這不划算。比如説採購磁鐵,若是在其他國家生産,須支付運費和關稅,而在中國,我們只要下單,他們就會發貨。”

疫情給一些在華外企帶來轉移生産的政治壓力。惠譽評級的薩克什·斯卡説,由政治驅動的變化會推高成本,而中國作為全球供應商的主導地位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過去在華生産鞋子、傢具等低利潤商品的公司,近些年一直在向東南亞、非洲等地遷移。但對於高端鞋子來説,衣索比亞或東南亞等地的工廠競爭不過經驗豐富的中國工人及靈活的中國供應商。業內人士羅伯特·格溫説:“我的所有客戶都説必須多元化。但給他們看了在其他國家的成本後,90%的客戶會選擇中國方案。”

當前西方消費增長乏力之際,全球企業越來越被中國13億消費者吸引。汽車和高價值商品的製造商如今花費數十億美元擴大在華生産。奧邁企業顧問公司的吉特·林説:“他們不是利用中國來出口,如今很多企業都是為當地生産。”過去10年,許多公司在亞洲推行“中國+1”戰略,在東南亞設廠。但隨著中國解除對企業的防疫管控,而亞洲其他經濟體都停工,企業又紛紛將業務轉移回中國。

美國等國談論採取激勵措施吸引企業回流本土。但吉特·林認為,即使實施減稅或補貼,企業也面臨在陌生地方設廠、培訓新員工、尋找供應商及客戶關係可能中斷的成本,“轉移可不是免費的”。(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