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6月11日電(記者王春雨、王雨蕭、楊喆)6月11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悅來鎮蘇蘇村下了一場大雨。“現在路好了,連小孩都不穿靴子了。”站在窗前,65歲的村民李春林感嘆。

李春林從小就住在村子裏,過去雨天村路泥濘,村民收入少,捨不得買靴子,有些人只能給孩子買一雙。

泥路還不是最“糟心”的。“人閒,心散,幹活就犯懶”,村民曾這樣形容村裏的風氣。

曾經的蘇蘇村,戴著三頂沉重的“帽子”:軟弱渙散村、貧困村、難點村,被稱為“黑三星村”。

“村支部有一年的時間連村支書都沒有,因為沒人敢當,沒人願意處理村裏的爛攤子。”蘇蘇村駐村第一書記石鵬説。

轉變發生在駐村工作隊入駐之後。“我們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用黨建來引領脫貧攻堅,攏人心,聚人氣,扶智又扶志。”石鵬説。

在蘇蘇村黨建中心,黨員活動室、黨建檔案室、脫貧攻堅室等7個“主題室”特點鮮明。

“各項制度、發展目標‘上墻’,脫貧舉措、扶貧成果等‘上墻’,讓村裏黨員‘心中有數’。”石鵬説。

“清腦行動”“整頓行動”“比學行動”在村支部開展起來。“以前常住在村裏的20多名黨員,開會能來一半就不錯了。”蘇蘇村黨支部書記齊更春説,“開展‘十星黨員’評定等工作之後,黨員的意識提高了,組織性更強了。”

李春林告訴記者,以前村支部經常“找不著人”,駐村工作隊入駐後,不用村民去找,隊員主動到家了解情況,“現在是有事有人問,有難有人幫。”

黨建給蘇蘇村帶來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在蘇蘇村,一處肉鵝養殖場每年收入十多萬元。村幹部這幾天正準備引進今年的鵝雛。“最初建設時,除了彩鋼房由廠家提供,其餘工程都是由村裏黨員帶領貧困戶和村民完成的。”石鵬説。

除了養殖場,庭院經濟、農業合作社等正在成為蘇蘇村脫貧致富的“引擎”,“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正在變成現實。

59歲的蘇蘇村村民張井全因病致貧,如今通過公益崗位以及合作社、養殖場分紅,一年收入1萬多元。“現在的生活變化真大啊,村子也越來越好,我們蘇蘇村可以説是徹底‘甦醒’了!”張井全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