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業的精細化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綠城商業運營公司已從空間設計、商業運營管理等方面踐行社區商業的精細化運作。如在專業標準化制定過程中,聯合美好生活研究院戰略合作夥伴上海柏濤設計完成《綠城社區商業規劃設計導則》、聯合上海中商完成《綠城商業産品線價值提升策略提升研究報告》等多項高價值的研究成果。

本期有幸邀請到美好生活商業研究院顧問毛昱奇先生,分享疫情後商業設計趨勢。毛昱奇是上海柏濤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設計總監,在建築方案設計領域頗有造詣。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疫情,是危機,而危機背後也是轉機。我們思考:疫情後人們消費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將驅動哪些方面的設計要點轉變?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與毛昱奇先生進行了探討。

安全意識,促使多功能複合空間的探索

Q:疫情期間,“距人一米”的口號貫穿各類場所,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A:最近開業的餐飲、影院對應的等待空間由傳統的大廳式聚眾空間,轉變為線上叫號或者app提醒方式取代,人們更多散佈在開放商業空間中。

娛樂場所的集散空間將逐步走向功能複合,公共區域向分散式聚集探索。集中式餐飲、影院取號、等待處,將優化為分散式小桌佈置,不僅能在疫情期間保持安全距離,在當下行為演進中,獨立無干擾等待也是大勢所趨。

憂患意識,商業空間高度專業化發展

Q:國內疫情逐步平息,而復陽、無症狀感染人群構成了安全隱患,境外疫情居高不下的形勢下,商業街的消殺和管制是否會成為常態化動作?

A:商業流線會呈專業化發展。通過這次疫情,商場、商業街進出口流線會更統一。專業的安全逃生、安全檢疫、安全消殺在空間安排、設備安裝上,都將上一個高度,並有可能衍生出相關專業産業鏈。

疫情刺激,業態細分加速“定制化”設計

Q:對比發達國家,國內商業空間該如何進行招商佈局呢?

A:隨著疫情刺激,業態細分的趨勢加速,安全、健康類産品與服務將受到重視,安全防護類産品的需求規模擴大,品類更細分。類似日本的藥粧店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大街小巷;由此在商鋪空間格局、主力面積段設置上都需積極做出與業態匹配的“定制化”設計。而社區型商業招商運營上更需要“扎堆”,主題類更強的業態聚集才會有客流和銷量。

渴望自然,社區商業地位強化

Q:疫情之後,社區商業的地位將如何變化?

A:疫情期間,仿佛都“被關了禁閉”,人們對自然、對陽光的渴望更強烈。然而在實際房地産開發中,住宅是主角。為了滿足住宅的日照極致化,社區商業的空間通常被壓縮。

今後社區商業也將是人們心裏的避風港,社區商業在整盤中地位更重要。未來更多的口袋公園,陽光外擺,更開闊的空間,都是顧客追求重點。對應社區商業的外部空間設計,將被要求更精細化設計。

線上線下融合驅動,派生出配送功能的專用空間

Q:疫情期間,外賣成了香餑餑,對於線下店舖有什麼啟示?

A:餐飲快速復蘇,並伴隨著外賣、閃送等及時、優質的需求,排隊停留空間增多,非機動車臨時停靠的空間也大大增加。例如漢堡王、肯德基等快餐店已經養成店外排隊,店內取餐的習慣。

主動線將被重新定義,除了消費需求外,商家服務端的空間需求擴展。今後主力店、網紅店都需要考慮預設室外排隊的空間,也作為店舖外擺的延伸,員工、快遞配送工作人員的安全也是設計考慮的重點。例如增設配送人員的等待空間、配送車的專門停留空間,人行流線、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流線專用道,提高配送端的效率,同時避免快送端與消費端的流線交叉。

生活性便利需求升級,業態落位邏輯多樣化

Q:此次疫情,24小時便利店成了最熱門店,消費者可以無接觸快速購買商品。未來,社區商業將如何發展?

A:業態落位邏輯悄然變化,無論是便利性,還是引導性,都須從實際出發區別判斷。疫情之下,人們更關心超市的便捷性,快速找到所需産品,此時商業不再追求單一動線,便捷性是社區商業的追求目標。按照慣性思維,超市落位一般設置在動線末端,作為主力店引導其他商鋪驅動消費,此次疫情也提供了另一種主力店落位思路。

此外社區綜合服務轉机站的需求已初見端倪,未來的社區商業不單是消費、休閒的場所,也應兼具社區居民日常服務性功能。將各類“轉机”需求集聚,形成一體化的便民站點,例如生鮮自提櫃等新物種,將順勢而生。

設計源於生活。疫情刺激下生活與消費,是我們當下可見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短暫性還是常態性,有待於長期觀察。短暫性變化對應未來商業空間設計中適度留有餘地,常態性變化則在設計中納入必要考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