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5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是後疫情時期經濟儘早復蘇的關鍵 目前,中國經濟蓄勢待發,即將快速反彈。3月,工廠復工;4月,大城市的學校開始複學。日煤炭消耗量已恢復到新冠疫情暴發前90%的水準。澳大利亞正面臨經濟危機,該國與中國的聯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與中國的貿易聯繫能否像在全球金融危機後那樣幫助澳大利亞經濟復蘇?

2018至2019年,澳中雙邊貿易額突破2300億澳元,是澳大利亞與第二大貿易夥伴日本的貿易額的兩倍還多。目前,澳大利亞30%以上的出口産品流向中國,1/5的進口産品來自中國。

澳大利亞同中國的貿易與10年前相比更加多元化,與更多的中小企業聯繫在一起。全球性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大中間産品市場,這些産品包括礦産、燃料和農産品等。而現在,中國成為澳大利亞優質消費品的頭號市場,包括食品、美容和保健品,以及醫療、旅遊和教育等服務。

現在,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2019年為57.8%)。眼下該領域正出現復蘇跡象。中國依靠數字技術和權力下放的經濟政策來拉動消費。

中國170多個城市的地方政府共發放了價值190億元人民幣的消費券。這類消費刺激措施借助數字技術,消費券通過支付寶、微信、美團、大眾點評等移動應用發放。消費券具有高效、靈活、易追蹤的特點,並能因地制宜,針對特定的行業。

今年五一假期,中國國內消費強勁反彈。日均零售額比前一個月的清明小長假期間增長1/3(32.1%)。消費需求的回升對未來是好兆頭。中國對中小企業的刺激措施為消費增長提供了支撐。中小企業是中國創造就業的中堅力量。

與全球性金融危機後,中國推出的刺激措施主要針對物理基礎設施有所不同,後疫情時期的刺激計劃針對的是通信和服務基礎設施,如行動通訊等。這將給製造業及服務業中小企業帶來直接的實惠。

目前,中國國內投資正向“新型基礎設施”傾斜。今年5月,多個地方政府發佈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包括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以及特高壓、城際高鐵、城市地鐵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等新型製造業和産業集群。中國仍在持續融入經濟全球化。外國在華直接投資持續增長。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已從2018年的130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140億美元。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進入中國的外資較少涉及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但更多的是數字經濟、服務業和高附加值製造業。比如法國制藥公司賽諾菲在成都開設了首個亞洲研發中心,德國工業製造公司西門子2019年在北京開設了德國以外的首家人工智慧實驗室。(作者李偉{音}、漢斯·亨德里施克,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