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加凸顯對民生的關注,一系列惠民政策舉措引起代表委員的熱議。

確保完成脫貧攻堅硬任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帶領人民擺脫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標,是中國共産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昭通市市長郭大進説,昭通舉全市之力脫貧攻堅,10個貧困縣區已經摘帽9個,接下來要不停步、不歇腳,咬緊目標不鬆勁,啃下最後的“硬骨頭”。

2019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在今年剩下200多天的時間裏,要確保剩餘55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産業是扶貧的“硬核”。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支援扶貧産業恢復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黨委委員扎西江村深有感觸:“我們鄉里發展特色養殖、高山畜牧業、特色種植等扶貧項目,老百姓收入提高了,手頭寬裕了,精神面貌也不一樣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脫貧成果”。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培説,今年4月,江西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鐵路開起了鞏固脫貧的“幸福快車”,贛南臍橙、寧都野生菌等老區的農副産品經由高鐵走出大山、銷往全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印象深刻。

“希望能讓更多政策措施在農村落地,吸引更多企業和能人返鄉,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這位“90後”村支書説。

疫情之下,民生清單“含金量”更高

面對疫情衝擊,針對百姓關切,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一份民生清單——

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居民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全國近3億人領取養老金,必須確保按時足額發放;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

“就業是農民工的‘飯碗’,也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這次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很大。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六穩’‘六保’中都重點提到了這個問題。”作為一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薛志國尤其關注就業問題。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令很多代表委員印象深刻。

“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是就業的‘蓄水池’、‘穩定器’。”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説,報告中減稅降費的一系列舉措增強了民營企業的政策獲得感。穩住了企業,特別是數量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就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吳忠儀錶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玉山説:“今年國家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對中小微企業來説,這就是救命錢。”

增加居民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

“儘管經濟發展還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醫療、養老這些與百姓關係最緊密的民生支出仍只增不減。”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于文明委員説,為困難人群紓困兜底,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推進民生保障、增進人民福利方面不遺餘力。

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實好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堅持人民至上,把基本民生的底線堅決兜牢,把群眾關切的事情努力辦好,關鍵看落實。

“要帶領全村人把被疫情耽誤的時間爭分奪秒搶回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傑説。

“去年小廟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今年我們打算建設生態經濟林、中藥材交易綜合市場和礦泉水廠,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時間緊,任務重!” 趙會傑説。

“保就業、保民生必須有經濟增長做支撐。”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淩雲説,合肥市將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培育壯大以“芯屏器合”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創造和提供更穩定和有品質的就業。

政府工作報告對發展職業教育作出了部署,強調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作為一名來自製造業一線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製造部係長劉廷對高技能人才的不足有切身體會。

“目前中國技能型人才缺口約2000萬人。製造業技能型人才佔比較低,是導致製造業創新力不足,高品質發展及轉型升級遭遇‘瓶頸’的關鍵因素之一。”劉廷告訴記者,他準備在大會上提出的建議也是聚焦這一問題。

職責扛在肩上,任務抓在手上。代表委員們表示,疫情之下,更需拼搏奮進,危中尋機,落實好每一項惠民舉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