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保衛戰今年收官,這場持續三年的大氣治理之戰,正進入攻堅期。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截至目前,《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的PM2.5目標已提前一年完成,另一項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如果年底前不出現極端天氣,也有信心完成。

不過,大氣治理仍存短板,PM2.5濃度仍在高位、臭氧污染逐漸顯現、結構調整難度較大、減排空間日益縮減。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正在制定之中,治理舉措將以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推進産業、能源等結構優化、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等為重點,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

接下來,藍天保衛戰怎麼繼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拿出了“藥方”,大家的觀點有些不謀而合,即大氣治理到了“以納定排”的階段,應因地制宜,以納污的能力來制定排污標準,精細化治理大氣污染。

全國人大代表王筱虹

依據不同行業發展情況、技術水準分類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長期從事環保領域科研工作,對污染防治一線有深入調研。今年兩會,她依舊關注環保課題,“針對複合型污染的治理措施應該儘快提上日程,在疫情之下,生態環境治理依然不能鬆懈,環境監督和執法應該構建常態化管理模式。”

王筱虹建議,大氣治理至今,應該轉為分類、分行業管理,朝精細化邁進,針對不同行業發展情況和技術水準進行分類管理,讓大氣治理和污染控制更有側重和針對性,同步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王筱虹提到,疫情之下環境治理不能放鬆。她認為環保和經濟發展並不衝突,環境管理更為精細化,可以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疫情之下,經濟復蘇壓力很大,此時環境執法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轉變方式。比如,如果以前是百米衝刺,現在可以放慢一些,改成走,但環境治理目標和方向不變。可以分行業、分地區來制定目標和任務,再分步驟、分類別來監督。

另外,環境治理應該構建常態化管理模式,把環保標準、目標任務等納入日常管理。例如水十條、土十條等收官之後,一些從高危名單中剔除的領域,可以納入常態化管理,這樣才能讓地方時刻繃緊,把環保治理作為日常工作來抓,不會敷衍應對。

王筱虹説,如果説藍天保衛戰更多針對傳統煤煙型污染治理,如今複合型污染開始顯現,PM2.5治理到一定程度後,臭氧還是上升,今後治理大氣的重點可以逐漸往複合型污染轉變。

她建議,在總結藍天保衛戰經驗基礎上,針對複合型污染的特徵和前期對污染源解析的掌握情況,做好潛在污染源的防範與治理預案。同時,在組織生産時進一步提升資源使用的轉化效率,在根本上做到污染排放總量減量,從而將複合型污染的影響控制在初級階段。

全國政協委員張興贏

依據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差異化減排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師張興贏提交了關於加強大氣環境資源管理,科學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提案。

張興贏表示,2013年以來,隨著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針對影響大氣污染排放源的確定和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範圍大氣污染程度也得到明顯改善。然而我們經常會發現,即使假期停工停産、行駛車輛大幅度減少,遇到大氣擴散條件不佳,依然會産生區域性持續重污染。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國能源結構和工業産能的佈局還沒有根本性改變,區域大氣排放條件不佳時,污染排放還會超出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所以仍舊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張興贏提出,將大氣污染治理理念轉換成大氣環境管理理念。

他建議儘快開展大氣環境資源監測試點工作。建立以地級市中心區為基本點的大氣環境資源監測網格,精細統計區域大氣環境資源的時空分佈狀況,形成報告制度,實現空氣品質監測、污染源清單和大氣環境資源統計三位一體的新型大氣污染治理模式,走出“一因一果”的認識誤區。

其次,依據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區域差異化減排目標。結合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數據和污染源清單,計算大氣環境資源消耗狀況,形成區域大氣環境資源優化配置方案,並將其融合到區域長期産業規劃中。在污染物總量控制中,參照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區域差異化減排目標。

另外他建議轉變大氣污染防治思路,將大氣污染治理理念轉換成大氣環境管理理念。在大氣環境資源監測和精細統計的基礎上,以大氣環境資源的時空優化配置為核心,科學佈局産業和産能的地理空間結構,實現大氣環境的中長期治理目標。

生態環境部

藍天保衛戰將有“升級版”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坦言,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期,要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仍面臨著許多挑戰。

劉炳江介紹,目前PM2.5濃度依然較高,雖然今年全國PM2.5濃度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濃度仍然較高。其次臭氧污染逐漸顯現,臭氧濃度逐漸上升,成為僅次於PM2.5的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

另外,結構調整難度較大。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深入,末端治理空間和減排潛力越來越小,未來工作重心將逐漸轉向結構優化調整。而目前我國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用地結構偏粗放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宏觀上,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任務是促進高品質發展、拉動有效投資、補齊短板,實現經濟環境雙贏的重要舉措。但微觀上,具體到每一個項目,都是“難啃的骨頭”。

劉炳江説,藍天保衛戰以來,全國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明顯成效。但這些目標都是階段性的。可以明確地説,藍天保衛戰還會繼續打下去,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也在制定之中。

他介紹,現在已啟動“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專項規劃將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引領,認真謀劃“十四五”期間,也就是未來五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具體來説,目標設定方面,主要圍繞著空氣品質改善和主要污染物減排量方面來設計目標。同時,近幾年臭氧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所以在規劃中會針對臭氧的兩項前體物VOCs和氮氧化物設計減排目標。重點舉措方面,將科學合理設置工作任務,包括將進一步突出重點管控的空間、時段、行業領域和污染物,加強PM2.5與O3協同控制;積極推進産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優化,特別是對工業爐窯和VOCs綜合治理提出了專門要求;進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範圍,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推進大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