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初夏時節,中國“兩會時間”即將開啟——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召開。
對中國而言,這是中國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一個顯著標誌;對世界而言,這是有效推進全球抗疫的一抹耀眼亮色。
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全國兩會的召開必將凝聚氣勢磅薄的中國力量,發揚萬眾一心的中國精神,增強一往無前的中國信心,團結億萬人民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中創造新的業績。
越是艱險越向前——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4月29日,北京中南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當天,新華社發佈權威消息,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分別於5月21日和5月22日召開。
這是凸顯中國力量的戰“疫”成績——用1個多月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時間取得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
這是全國兩會得以召開的重要基礎——4月26日,湖北省首次實現新冠肺炎在院患者“清零”;4月30日零時起,北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從一級調整至二級;5月2日零時起,湖北省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至二級。
5月19日,武漢“重啟”第42天。
“共克時艱”“中國加油”的字樣,依然在25公里長的“長江巨屏”閃動,標示著這座城市所經歷的非同尋常的戰“疫”時光。
疫情暴發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接診2萬多名發熱患者,管理兩家方艙醫院。胡豫從始至終投身疫情防控一線,詮釋著院長和全國政協委員“雙重角色”的責任與擔當。“守望相助、眾志成城,這就是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抗疫最後勝利的力量源泉。”他説。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中國共産黨帶領14億人民築起抗擊疫情鋼鐵長城,彰顯了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從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到戰“疫”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黨員衝鋒在前,全力以赴投入這個不見硝煙、事關生死的戰場,凝聚起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
全國一盤棋,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346支醫療隊、4.2萬餘名醫務人員奔赴抗疫一線,19個省區市對口支援湖北,全國約十分之一的重症醫護力量集中在武漢,約四分之一的“救命神器”ECMO集中在湖北。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彰顯了人道優勢——中方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及相關國家通報疫情資訊,第一時間發佈病毒基因序列等資訊,向世衛組織捐款5000萬美元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能力。中方已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醫療物資援助;同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召開120余場視頻交流會議。
經歷八天七夜的搶救,福州肺科醫院的醫護人員輪番“接力”,將福建省首例確診患者、一名70歲的老人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這場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柳紅記憶猶新:“這場疫情阻擊戰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無數平凡中國人的努力,匯成了抗疫的‘大合唱’,讓疫情在較短時間得到有效控制。”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立醫院心外二科主任翁國星説,全國兩會能夠召開,正是抗疫戰果的最好證明。
不鬆勁、不麻痹、不厭戰——在疫情防控“下半場”交出合格答卷
當前,疫情防控已進入“下半場”。
如何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有針對性地加強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舉措,不斷鞏固防控戰果,推動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切實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準,為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提供有力保障,將是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必須建立健全廣泛覆蓋的防護網。
1.5小時內,一次性檢測——從春節開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帶領十余個專業團隊在實驗室交叉合作,7天研發出能檢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疫情暴發之初,檢測能力有限曾一度制約了新冠肺炎病例的及時確診。到4月23日,我國已有25家29種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試盒獲批上市,企業日産能合計500萬人份,多個網路平臺開通線上預約檢測服務,“應檢盡檢、願檢盡檢”的各項條件加快成熟。
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必須持續織牢織密基層防護網。
疫情暴發之際,廣大鄉村醫生不畏危險,再次發揮“赤腳醫生”的優勢,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的最短板。
在山東省泗水縣苗館鎮隈泉村,方圓8個村莊裏,誰家有人發燒了、誰家有人打工返鄉,58歲的全國人大代表、村醫劉慶民戴著口罩,騎著摩托車風馳電掣地第一個趕去做檢查。
“在農村,疫情宣傳靠一張嘴,測溫防控靠村醫兩條腿,工作壓力確實不小。”劉慶民説。疫情對健全我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進一步提高鄉村醫生、公共衛生防疫人員待遇和專門經費,讓自己放心“交班”。
慎終如始,不勝不休。在疫情防控“下半場”,每一份不鬆勁、不麻痹、不厭戰的堅持,都是在為贏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添磚加瓦”。
疫情防控“下半場”,如何更好地依靠科技的力量戰“疫”?
目前,我國已有一項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四項滅活疫苗項目相繼獲得批准開展臨床試驗,將在今年7月陸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説:“科技是支撐這次抗疫的關鍵力量,科學研究在這個時候決不能鬆勁。”
疫情防控“下半場”,如何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治理能力?
隨著兩會的召開,從抗疫一線前來的胡豫和其他代表委員將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圍繞提升疫情監測預警能力、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救治體系、理順醫藥衛生體制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醫院要打好平戰結合‘組合拳’,提升緊急救治能力。此外,如何完善基層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分級診療策略等,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胡豫説。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首席執行合夥人蔡學恩説:“涉疫治理體系和依法處理好各類涉疫事務成為當務之急,律師代表有責任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專長,並有針對性地提交建議,維護好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口腔醫院院長邊專認為,不管是加大對非洲國家支援,還是加強國際合作等,都是站在全球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提醒全世界和中國秉持慎終如始、接續奮鬥的精神,直到取得戰“疫”的最終勝利。
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
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必將再次凝聚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的中國精神,奪取疫情防控“下半場”的最終勝利。
渡盡劫波再出發——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臨更加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如何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如何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與時間賽跑,一條條生産線開足馬力,一家家企業熱火朝天……湖北“南大門”咸寧市,前不久組織了二季度重大項目開工活動,累計新開工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項目88個,總投資279.6億元。
“新開工的項目,涵蓋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和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市長王遠鶴説,“疫情給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陣痛,我們要鉚足勁兒,努力把丟失的時間追回來。”
觀大勢、聚眾力、匯眾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將齊聚北京,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獻計獻策。
中國信心,來自劈波斬浪勇向前的底氣。
當前境外疫情還在蔓延擴散,對世界經濟的衝擊還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將會重點謀劃如何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以擴大內需為戰略支點,讓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恢復動力。
“提振經濟除了政策刺激,還要不斷深化改革。政府工作報告將釋放一系列新的政策信號,我們的信心也會更加堅定。”張立群説。
中國信心,來自鬥罷艱險又出發的志氣。
目前,脫貧攻堅戰進入倒計時,正發起最後衝刺: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掛牌督戰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的1113個村。
時間緊、壓力大,如何如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如何有效應對疫情帶來的“加試題”考驗?
“今年是決勝之年、收官之年。儘管受到疫情衝擊,但我們對於實現目標很有信心。”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咸寧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説。大市村近年不僅實現了脫貧“摘帽”,還從以往的“空心村”,逐漸成為“綠富美”,正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創産業,建設多個産業基地為“致富路”提供更多支撐。
中國信心,更是萬眾一心奪勝利的豪氣。
在山東省桓臺縣,山東東嶽集團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張永明代表的團隊十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氯鹼離子膜技術研發工作。
“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同時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要繼續推動産學融合,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張永明表示,“我們之前做的工作是填補空白,現在已經跨入到並跑階段。我們的目標是‘十四五’期間,實現氯鹼離子膜超越國際先進。”
挽住雲河洗天青。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神州大地呈現一幅幅奮鬥圖景。
馬路逐漸變得喧鬧,嘈雜市井升騰起熟悉的煙火氣,工廠機器再度轟鳴……中國人民在砥礪奮進中放飛新的希望。
“將滯後的工期搶回來!”海南百萬噸乙烯項目、武漢市1326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一批國家重點科技專項、重大民生工程、外資標桿項目重現往日繁忙景象。
“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物流通八方,“雲招聘”開起來,助農直播場場火爆……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都在貢獻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回望,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生死關頭築起的抗擊疫情鋼鐵長城,激發起億萬中華兒女接續奮鬥的無窮力量——
我們堅信,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信心,奏出奮進偉大復興的時代強音。(記者陳聰、屈婷、黃筱、梁建強、傑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