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脫貧”成了他與代表們的必談話題。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人民網特別推出《兩會時間:習近平的濃濃牽掛》系列報道,回訪那些與習近平總書記當面交流過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在展現地方可喜變化和老百姓獲得感同時,重溫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

“賣面,貴德新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秋收之後的西寧大街小巷,時不時會看見或開著手扶拖拉機,或騎著三輪車賣麵粉的貴德人。“你們是貴德哪人?”“河陰大史家村的!”説起貴德縣河陰鎮大史家村,老一輩的青海人都會感嘆:“他們的地産量高,面好!我們生産隊都眼熱得很呢!”如今,很多扶貧幹部説起大史家村,仍是連連誇讚:“大史家村的脫貧工作事事走在前面,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寶貴經驗。”

大史家村的一處麥田。(甘海瓊攝)

民族團結好、生態保護好、老百姓生活好!這是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青海省貴德縣河陰鎮大史家村黨委書記畢生忠當面向總書記彙報的大史家村“三個好”。2017年,大史家村整體脫貧;2018年大史家村年每人平均收入13412元。今年,我們再次走進大史家村,探尋這裡更多的美好。

黨員先鋒衝在前 扶貧扶志扶信心

“脫貧攻堅是我心裏最牽掛的一件大事。”2016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畢生忠所在的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必須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帶領大史家村整體脫貧的畢生忠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大史家村黨組織便民服務大廳。 (甘海瓊攝)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這也是我帶領全村脫貧的一把‘密鑰’。”畢生忠告訴記者,大史家村的黨員同志都是脫貧路上的先鋒,人人勇擔當,事事為百姓,村裏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脫貧前,大史家村對貧困戶採取黨員結對幫扶,發揮黨員帶頭模範作用,幫助貧困戶樹立信心、提高認識、提升技能。不少年輕黨員帶頭種飼草料、發展溫棚種植,為村裏提供了帶來了發展新思路。通過幫扶,全村人擰成了一股繩,不少貧困戶都在村裏有了固定工作,家庭收入增加了不少,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總書記叮囑我們,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畢生忠説,在脫貧攻堅好政策的指引下,我們村實現了脫貧,大夥的“錢袋子”鼓了,可這“等靠要”思想並沒有完全改變,扶貧先要扶志,思想不轉變,脫貧效果也很難持續。

正在清運生活垃圾的大史家村村民。(甘海瓊攝)

如何讓“等靠要”的村民“動起來”?村裏決定將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留給了他們,按70元/天計薪,不定期檢查。嘗到甜頭的貧困戶漸漸實現了從被強制到自願勞作的思想轉變,不再處處説貧,言必稱貧,從思想上慢慢淡化了“貧困意識”。

“不僅要讓脫貧戶轉變思想觀念,更要讓扶貧幹部轉變思想。”在畢生忠的帶領下,大史家村通過制定《支部書記職責》《支部工作制度》《村級民主管理制度》等20多項制度,讓黨員幹部更有凝聚力、更有戰鬥力。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全面小康,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一個不能掉隊。我們會繼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和鄉親們一起幹出美好鄉村,帶領鄉親們奔向美好生活。”畢生忠説。

産業發展活起來 鄉親腰包鼓起來

“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在脫貧攻堅戰全面打贏之際,“後2020”如何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抓關鍵、明方向、定遵循。

2016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與代表們暢聊,詳細詢問青海磚瓦産業發展情況。

大史家村加氣砌塊新型建材廠。(甘海瓊攝)

“我們以前有個大型磚瓦廠,現在停辦了,政府引導我們建了新型的建材企業,環保可持續發展。”畢生忠當面向總書記報告了村子裏産業轉型的故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史家村搞起村集體經濟,辦起磚瓦廠,村民們收入很可觀。2015年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磚瓦廠負債纍纍。老百姓的“飯碗”怎麼保?“傳統産業必須轉型升級,才能跟上了市場需要。”畢生忠當機立斷,轉型發展。在政府的幫助下,粘土磚廠轉型升級為加氣砌塊的新型建材廠,廠子效益越來越好,兩年內還清所有債務,村民們的“飯碗”越端越牢。

“總書記曾經説過,鄉村振興要靠産業,産業發展要有特色。現在我們一邊研究政策,一邊研究市場,緊緊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村裏發展更多特色産業,努力在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畢生忠説。

大史家村的農家樂。(甘海瓊攝)

2010年起,大史家村積極推進鄉村旅遊,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如今村裏農家樂已發展到了23戶,每戶年純收入從7萬元到23萬元不等。最近,畢生忠又瞄上了新商機,開始籌建大史家村精準扶貧後續産業園。“我們打算把産業園做成汽車銷售、汽車零部件批發城,預計能解決村裏一百多個剩餘勞動力,年底就能建成。”

山之宗,水之源,如今的大史家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畢生忠的帶領下,村幹部幹事熱情高漲,村民致富信心十足,村裏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畢生忠高興地説道,“下一步,我們計劃發展農村電商經濟,把我們村的農副産品推向市場。”

生態環境美起來 百姓日子甜起來

“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諄諄叮囑至今言猶在耳。

“總書記的囑託已像一顆種子深深植根于青海,埋進了每一位人大代表的心中,極大地提升人大代表為民服務、履職盡責的信念和鬥志。”畢生忠説。

大史家村村容綠化。(甘海瓊攝)

義務植樹是大史家村傳統風尚。雖然大史家村以規模強大、發展迅猛的鄉鎮企業和第三産業為經濟支柱和發展方向,但群眾的愛綠、植綠、興綠、護綠意識絲毫不減,全村綠樹成蔭、林茂糧豐。正因為對綠色的珍視,大史家村人對外提起家鄉時,總能自豪地説:“很多人説黃河水是黃的,但在我們那裏,黃河水是清的。”

近幾年,大史家村在“高原美麗鄉村”建設中,把加快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作為工作重點,努力打造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在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中,大史家村始終走在前面、爭當典範,從農村危房改造、道路硬化、水渠清淤疏浚到生活垃圾處置、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村裏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讓村民們享受到“高原美麗鄉村”新生活。

初春從貴德梅次山遠眺黃河。(甘海瓊攝)

“要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品質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讓吃著黃河水長大的畢生忠打開了新思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一輩的大史家村人在黃河岸邊的灘地上種下了700多畝林地。從貴德縣梅次山遠眺黃河,畢生忠心想,“黃河流經海南州長達400多公里,我們可以在保護好黃河沿線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利用好黃河資源。接下來,我們打算深入挖掘貴德縣的黃河文化,發展全域生態旅遊,讓更多人感受大史家村好、貴德的美、黃河的魂。”

波瀾壯闊的黃河之水滾滾東流,綠色發展的時代號角催人奮進……全國人大代表畢生忠履職的腳步片刻不敢停歇,黃河岸邊的大史家村奮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四年前我向總書記彙報了大史家村的‘三個好’,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大史家村又多了很多‘好’,未來還會有更多‘好’,我相信大史家村會一直好下去!”畢生忠信心滿滿。(記者 馬盛楠 楊陽 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