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歷經數年努力,今年中國迎來脫貧攻堅決戰之年。然而在衝鋒號吹響之際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將怎樣兌現承諾打贏打好這場硬仗,各界期待從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找尋答案。

錨定貧中貧、困中困,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中國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成就。但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仍需攻堅克難。

從任務單上看,全國尚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總量雖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已脫貧地區和人口中存在就業不夠穩定等問題,返貧、致貧風險依然存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難度亦不容小覷。對此,中央有著清醒認識。今年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會上作出了非同尋常的動員和部署。這也是中共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

對於留下的“硬骨頭”,習近平提出,要繼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攻堅克難完成任務。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要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彈。

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連年將脫貧工作列為當年重點任務。在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將如何錨定“最後的任務”,細化脫貧攻堅施政規劃啃下“硬骨頭”;代表委員們又將如何結合工作實際,為各地脫貧“路線圖”的實施建言獻策,都將事關最後攻堅的具體戰術和成效。

5月13日,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31戶村民帶著行李通過鋼梯下山,集中搬遷至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張浪 攝

答好疫情帶來的“加試題”

2020年還剩下200多天,脫貧攻堅緊迫性不言自明。而受疫情影響,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貧困地區農産品滯銷,農具農資運輸不暢影響産業扶貧增收,易地搬遷配套等扶貧項目停工……這些無疑給脫貧攻堅之戰出了一道難度不小的“加試題”。

在做好常態化防控前提下,中國如何統籌戰疫戰貧兩個戰場,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這是時下脫貧工作中的最直接挑戰。梳理髮現,自今年2月以來,中國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多次專門召開高層級扶貧會議作出動員和部署,應對變數。有評論認為,一系列動作顯示,中國正在扶貧時間和扶貧品質上加快節奏,謀求以精準的政策“平衡術”,來抵消或降低疫情對脫貧工作的不利影響。

資料圖:位於寧夏固原市涇源縣的一家紡織扶貧車間內,工人加班加點趕制訂單。于晶 攝

此背景下,中央明確提出各地要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疫情嚴重的地區,在重點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可以創新工作方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沒有疫情或疫情較輕的地區,要集中精力加快推進脫貧攻堅。又如,中央還要求各地切實解決扶貧農畜牧産品滯銷問題,組織好産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産品賣難問題。

在戰疫的同時,各地也結合實際不斷探索脫貧攻堅新路徑。例如,疫情期間,不少基層官員為滯銷農産品直播帶貨,開啟消費扶貧的新模式。

駕馭時下“戰貧+戰疫”的複雜局面,最大可能對衝疫情對脫貧工作造成的影響,還需國家層面加強政策統籌、出臺具體幫扶舉措。兩會期間,與會者料將為解好疫情“加試題”排兵布陣,為打贏決戰出謀劃策。

資料圖:航拍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瞿宏倫 攝

新起點,謀劃脫貧摘帽後的新奮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承前啟後,中國需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換,詳細謀劃全面脫貧之後的新奮鬥征程。

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是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交匯和過渡時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事實上,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已提出,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今年4月在陜西省考察時,習近平再次指出,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

分析認為,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持續戰略,是對全面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提升。因而如何把産業基礎打牢,使欠發達地區徹底拔掉窮根,增強發展能力,釋放鄉村振興的新功能,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是下一步的重點。在這方面,一些地方已有了有益探索。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認為,2020年後的中國扶貧將開啟戰略性變革,從解決絕對貧困轉向緩解相對貧困,減少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比絕對貧困問題還難以解決。“中國要闖出一條新路來。”

站在新歷史起點上,如何在時序和內容銜接上做好文章,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闖出一條新路”,應是今年全國兩會的又一重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