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簽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2020年,該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將在雲南昆明召開。中國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護體系,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這一保護行動中,盡己所能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野保志願者的心聲
驚蟄之後,草長鶯飛,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候鳥又開始了季節性遷徙,進行大規模北遷和集群活動。這個季節往往也是亂捕濫獵濫食鳥類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活動的高發期。
尹山川是一名野保志願者,疫情這段時間他並未閒著,因為春天是捕鳥高峰季。有一天,他在成都府河邊發現有人正撐起彈弓、瞄準樹梢,朝著鳴叫正歡的鳥兒打去。他立刻喊出一嗓子:“住手!不要打!”那人回頭一看,被尹山川口罩上方威嚴的目光震懾住,馬上收弓溜走了。
這樣的情形對尹山川來説是家常便飯。他從2010年開始輾轉多省,調查野生動物盜獵與非法貿易。他與志同道合的志願者們組成了“天地自然保護團隊”,成為中國最早進行這方面調查的環保志願者團隊之一。他們積極為森林公安等有關部門提供線索,推動了部分省市對鳥市和野味市場的規範管理,並對全國捕鳥網、高壓帶電捕獵器等捕獵工具的生産與銷售進行監督。用他的話來説,“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天然林,保護自然生態,是志願者的天職。為保護錦繡河山,我們願意奉獻一生。”
當問到最初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時,他談到了十多年前曾讀到的一則報道。“那篇文章講的是海南特有的珍稀物種坡鹿。半個世紀前,海南的坡鹿曾數量很多,但被獵殺得厲害。後來,坡鹿只剩下了兩個種群。政府和科學家們通過建立保護區等一系列措施,把它們保護起來,想恢復種群。但很不幸,其中一種群仍被盜獵。那時候人們生態環保意識不強,認為野生動物就是用來吃的。這個故事給我感觸太大了。”
直到今天,尹山川再次提起此事,言語中仍然透出無比可惜之意。“如果當時兩個種群都保留下來,就能避免近親繁殖,為一個物種贏得更大的存續幾率。這件事情讓我明白了,原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如此重要。”
預警千里之外
外來物種入侵,是全球都關注的環境問題,它是除生境喪失以外導致區域和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並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損失。比如近年比較典型的兩個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俗稱秋粘蟲)與沙漠蝗等,其破壞力已引起多國高度警惕。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蟲害的發生範圍和流行程度都有明顯擴大和增強趨勢。
這正是黃文江和他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研究團隊的關注內容。他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通過遙感監測來分析大群害蟲的行動軌跡,為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進行預警。
“很多人問我,蟲子那麼小、病斑那麼小,衛星怎麼能監測到?其實我們用衛星監測病蟲害早期發生,並不是直接監測蟲子和病斑,而是通過遙感手段來監測植被長勢狀況和病蟲害發生的生境狀況,包括植被長勢、覆蓋度、地表溫度、濕度等指標,通過氣象數據和病蟲害預測預報模型,來評估病蟲害的發生狀況。”黃文江介紹説。
中國傳統的農作物種植面積調查、長勢和養分狀況、作物病蟲害是否發生,往往需要農技人員去實地進行田間調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點”狀的調查結果不具備大面積代表性,遠遠不能滿足大面積、快速、無損的作物長勢狀況監測和病蟲害及時防控的需求。但外來入侵病蟲害卻常常突如其來,有時候當發現大面積來臨時,已為時過晚,錯過了最佳防控期。而採用遙感技術、數字地球科學和病蟲害預測預報模型相結合,能高效客觀地在全球、洲際和全國範圍內對蟲害發生狀況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對於指導高效科學防控具有重要的意義。
黃文江團隊的一些研究成果成為農業方面決策的重要科學依據。2018年,該團隊發佈了全球作物病蟲害遙感監測報告,這也是國際上首次發佈全球作物病蟲害遙感監測報告,為糧食安全和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撐。
為無言者代言
在五小葉槭正當紅時,案件開庭了。2019年10月30日,全國首例預防性公益訴訟暨保護瀕危植物公益訴訟開庭審理,距離立案將近四年。這起案件有個不尋常主角——一種名叫“五小葉槭”的植物。
五小葉槭是我國四川特有物種,1929年首次被科學家發現。不幸的是,它如今已“極度瀕危”,也就是説,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雅江縣某村附近的五小葉槭種群是當今世界上殘存最大的五小葉槭種群。據調查統計,雅江種群現存五小葉槭大樹262株。而該種群也是唯一發現還有野外自然繁殖能力的種群。然而,這片種群的棲息地將被計劃中的一個水電站淹沒。
該案原告中國綠髮會法律部副主任張娜認為,“瀕危植物最重要的是需要保護原生境。這是雅江流域唯一有野外繁殖能力的種群,一定要把它們保護下來”。為此,張娜于2015年9月奔赴甘孜中院,代表她所在的中國綠髮會,提起了中國首例保護珍稀植物預防性環境公益訴訟。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近年來中國環境治理的一大舉措。為保護環境公共利益,2015年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允許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過去幾年來,這一制度對於提升生態文明治理的法治化水準、促進綠色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這僅僅是張娜辦過的一個案件而已。2015年夏天,為保護生態環境,她從僅有她一個專職工作人員的法律部開始進入這個領域,截至目前,這個剛剛30齣頭的姑娘已辦過近百起環境公益訴訟。她經手的一些案件,如騰格裏沙漠污染系列公益訴訟案,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列為環境公益訴訟指導案例。
張娜笑道,她的人生經歷已使自己感覺像是八十歲了。她經歷過被污染企業跟蹤,也經歷過被別人劈頭蓋臉地問:“説吧,你要多少錢?”還經歷過與被告談判時的各種明裏暗裏的威脅、引誘。這一切的發生並未影響張娜,從來沒有在她的臉上看到過一絲的怯懦和疲憊,尤其是在開庭的時候,她的那種堅毅果敢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