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5日,因武漢封城,約有20人被滯留在武昌火車站地下停車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強/攝

封城前,出來旅遊散心的江西人張文,覺得武漢是個很治愈的城市。

他去了黃鶴樓、漢正街,遊人很多,“沒有戴口罩的”“那個時候都沒有聽到什麼風聲,發生得太突然了。”

封城後,他在一天150元的旅館待了24天,最後拖著行李箱,走了兩個多小時到武昌火車站,“腳都走腫了。”當時,他的口袋裏只剩下一張車票的錢,可火車站無票可賣。

2月12日,他住進了武昌火車站的地下車庫裏。兩天后,張文成為方艙醫院的一名志願者。他説,做志願者,能幫助別人一點兒是一點兒。在這裡,他負責安保工作,有吃的住的——34歲的他第一次住進三星級酒店。

他加入外地人滯留武漢的幾個微信群,發現有200多人被困:有的是因為來武漢做手術,有的是陪孩子藝考,還有的只是封城當天轉車,就再也出不去了……現在,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等著武漢好起來,出城。

1

1月23日淩晨2點的封城令很多人感到突然。

當天晚上,張文才得知這一消息。他不看新聞,對疫情一無所知。晚上出門時,他被旅館老闆娘叫住,説有疫情,封城了,這幾天不要出去,出去必須要戴口罩,不然不要回來。

他以為很快就會解封,沒想到一住就是近一個月。

劉艷芳也沒想到會滯留這麼久,以為“封一個星期不得了了”。看到封城消息時,她正在病房裏陪著丈夫,他們1月10日從河南開封到武漢來治病,她想著,“既然來了就在這好好治。”

劉艷芳後來後悔不已,她錯過了出城的機會——1月21日,弟弟想接她回去,她沒讓,“別瞎緊張。”她對弟弟説,“武漢這邊可熱鬧了”。她從9樓的窗戶向外望,醫院對面的商場人來人往。

“開始新聞上説可防可控,給我的印象就是跟流感差不多”。陳戀也沒在意,直到封城前一天,她感覺有點不對勁,醫院開始跟病人協商出院,“我們那一層基本上走了一半。”

同這些早早進入武漢的外地人不同,李祖清是封城當天進入武漢的。

1月22日,他從廣東揭陽出發,23日10點多達武昌火車站,準備轉車回陜西過年。但出站後,李祖清發現進站口已封,車不開了,隨後被通知辦理退票。

還有人在封城之後進入武漢。他們是在高速路上被攔截的。1月24日,朱言言從廣西開車回安徽,途經武漢市高速路收費口時,警察告訴他們,前面的高速路封了,可以走國道或省道,朱言言便下了高速路,開到武漢市邊界新洲區鳳凰鎮時,發現出不去了。

他給當地政府、公安局、派出所打電話均無果。一個警察説,再往前走是麻城,即使這裡給你放行,前面也過不去。朱言言一家人只好入住當地的一家賓館。

2

對這座城市的滯留者,等待才剛剛開始。

1月24日,張文出門買了兩個口罩,再未出酒店大門。起初,他還可以去便利店,後來酒店所在的小區也被封了,他只能叫外賣,又托酒店老闆娘在網上買菜,並借來鍋煮。

足不出戶的張文靠看電視劇打發時間,“包青天看完了,新白娘子傳奇又重新看了幾遍。”張文每天托外賣小哥帶煙,心煩的時候能抽兩三包。

轉車失敗後,李祖清也住進了火車站附近的賓館,他挑了最便宜的一間,60元一天,餓了就去外面飯店吃。

劉艷芳只能吃醫院裏的盒飯,她最擔心丈夫的病情。丈夫需要每日通過吸高壓氧治療腦損傷,但1月23日,醫院的康復科就停了。當時,醫院告知她,正月初五會恢復上班,但直到現在也沒復工。年前約好的手術延期了。

從2月5日起,丈夫越來越暴躁,拔針,吵著要回家。有人好心抱著勸阻他,還被打了一拳。有一次,她跟著丈夫去衛生間,丈夫突然不耐煩地推了她一把,衝入衛生間將自己反鎖,直到幾個護士過來幫忙才將門打開。

劉艷芳擔心,老公的病越來越嚴重,“錯過最佳治療期。”

在武漢就醫的外地人不是少數。王靜的丈夫也在封城當天停掉了高壓氧的治療。1月13日,她陪丈夫到武漢看病,在醫院住到現在。

王靜所在的7樓已被鎖,病人們只能在7樓走動,王靜幾乎沒有出過病房,看到樓下發熱門診處的救護車和運輸車,她很害怕。她天天戴著口罩,睡覺也不敢摘。

自封城以來,陳戀看著身邊的醫護人員的裝備從一個口罩變成兩層口罩,再加上帽子,帽子之後再卡上護目鏡。

4個月大的寶寶一直吃母乳,由於焦慮,陳戀的奶水變得少而透明,她只能讓丈夫去網上買奶粉。陳戀害怕聽到每天晚上從樓底傳來的救護車聲。

1月28日,醫院開始接收發熱病人,陳戀立即出了院,很多酒店已不收新的房客,因無處可去,出院當晚,一家四口在車裏過了一夜。

第二天,有網友看到陳戀發佈的求助資訊,給她提供空房住。一家人終於有了落腳之處。能把房子交給一個陌生人住,這讓困頓的陳戀感到了久違的暖意。

因為身上只帶了8000多元錢,張文的錢快花光了。2月12日,他離開旅館,去火車站,車站的售票員告訴他有票才能進站,但他根本買不到票。

他打市長熱線求助,對方稱“會跟上面反映一下”,並提供給他救助站的電話,但張文多次打都無人接聽。張文又給110打電話,對方稱不在自己管轄範圍內。

眼看就要流浪,有人告訴他可以去火車站地下車庫住,張文到那裏發現,住在車庫的人不少,“這裡一堆,那裏一堆”。還有的人有鍋,可以做飯。

張文了解到,這些人多數都因為付不起房費來到這裡,“有住二十幾天的,十幾天的,還有剛來的。”來得早的,有工作人員給他們發了被子。當晚,他在車庫坐了一晚上,凍得直哆嗦。

3

2月13日,張文花170元買了兩床被子。

當天下午,城管部門的幾名工作人員來到車庫詢問他們情況。“他問我從哪來,為什麼要被困在武漢,説你不用急,等下我給你安排。”之後為他們安排了住處,兩人一間,“住的問題解決了,沒錢可以打電話問家裏借點,把難關熬過去”。

住了兩天,有個朋友告訴張文,方艙醫院招志願者,他覺得閒著不如去幫點忙,就和十幾個朋友一同去了醫院。

到那兒一看,方艙安排的住宿條件不錯,伙食也很好,“又是肉又是魚,還有紅蘿蔔、藕片,都是我愛吃的。”

不少人仍在武昌火車站地下車庫滯留。“我們已經連續吃了10多天泡麵了。”2月15日下午,一位在地庫打地鋪的外地人對記者説。

這一天,武漢下了一場大雪,氣溫從前一天的4至15攝氏度,驟降至零下2至4攝氏度。記者在地下車庫發現,此處不算寒冷,但空氣流通不暢,明顯有氨味。

53歲的黃岡人張大爺18天前經朋友介紹來到這裡。他在武漢打工多年,本來買了1月23日下午回鄉的車票,去了被告知列車停運,這才聽説新冠肺炎這回事。1月28日早上,他在群租房內刷牙時咳嗽乾嘔,被合租者懷疑“有那個病”,勸了出來。

張大爺告訴記者,最初火車站地庫有超過50人,政府安排他們住到上面的旅館,有20多個人已搬了。

但他覺得不太方便, 住不慣,“我不願意進去旅店。”張大爺説,在賓館也是一日兩桶泡麵,還不怎麼讓出門,“有被子有褥子就行,這裡安靜、空曠。”

他説,轄區城管每天都會派人來給他們量體溫,1月31日時,民政部門送來一些被褥,還給每人發了一箱泡麵。除夕夜,他和老伴、兒子通了個電話,因為只用老人機,他也沒法視頻。

62歲的湯師傅,因為老闆臨時讓他多裝2天貨,沒能在封城前離開。在這個地下車庫,他靠兜裏的400元錢撐了23天。

39歲的湖南人王哥,因為發現自己租住的旅店涌入越來越多外地人,擔心感染新冠肺炎,主動來到這裡。他早早在京東買了睡袋和零食,每天靠外賣度日。但這裡的人大多是50歲上下的中年人,不擅長使用智慧手機。

地庫有公廁,也可以用電,也有開水可以打。在地庫崗亭值班的管理員曾告訴媒體:“我在這值班,從封城那一天起,他們在這,我就在這。”“這些設備也需要看護。眼下特殊時期,沒辦法,有困難多克服,大家互相體諒吧。”

4

陪丈夫看病滯留武漢的劉艷芳是一名初三班主任,學校通知她儘快回去。她也著急回去上課,惦記畢業生。

劉洋在英國讀博,已在武漢的男朋友家滯留一個月。學校通知她,如果不能在3月1日及時回學校進行學籍註冊,英國移民局將登出簽證,這意味著她將面臨失學。

王靜在一家房地産企業上班,公司將於2月24日復工,通知只能等她半個月,“萬一工作丟了,房貸車貸一個都還不上。”

王靜打電話向社區詢問,社區讓她問街道,街道又讓她問指揮中心,區指揮中心説不知道,她又開始打市長熱線。市長熱線説,現在沒有政策,讓她去網上看有沒有通知。可網上沒有任何相關內容。

幾乎所有滯留者都經歷了這樣的求助過程。劉艷芳從學校得知,只要有健康證明,就可以回去上班,她去社區開健康證明,但社區工作人員稱未接到相關政策,讓她去問區指揮部,但區指揮部一名主任告訴她,辦不了,只能等著。

前幾日,劉艷芳聽人説有私人救護車能出城,她打電話諮詢,對方稱不用別的手續,有體檢證明就能走,每公里24元。劉艷芳算了算,從武漢到開封,要花1.4萬多元。

她想走,但對方説無法送到開封市內。老公是病人,她擔心一旦在高速上被困住,更難辦。2月13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佈通告稱,湖北省內各類企業不早于2月20日24時前復工。劉艷芳心想,20日或許會解封,她又開始等待。

張文也在等待。直到現在,家人也不知道他在武漢。住地下車庫時,他也沒跟家裏要錢。

在方艙醫院做志願者,他每天要在門外站12個小時,“工作量不大,就是有點冷。”15天志願者工作滿後,他要再隔離14天。

在有著200多人的滯留者群裏,人們每天都在討論著,什麼時候能重新上班、上學,能回家見到親人。

2月17日淩晨,一個女人在群裏説,母親昨日下午5點多鐘去世,她沒能見媽媽最後一面。

中年女人稱,自己在江蘇的一個工地上開塔吊車,大年初三開車回雲南看望病重母親,途經武漢,不小心下了武漢高速路,就再也出不去了。

“感覺很對不起我的媽媽,就因為我走錯了路,在這裡出不去,我現在很討厭我自己。”有人在群裏安慰她。

她向有關部門求助,有工作人員勸慰她,暫時無法出城,會幫助她解決食宿問題。

群裏很熱鬧,消息迅速被淹沒。人們又開始討論,明天吃什麼,去哪買菜。大家互相鼓勵,日子要好好過。

(文中劉艷芳、王靜、劉洋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海月 劉言 王嘉興 李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