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1日電 題:出沙漠,“遷”動三代人

新華社記者高晗、宿傳義

入冬後,達裏雅布依很快就將搬空,全部遷往100多公里以外的新村。

真到了舉家搬遷的日子,依明·買提庫爾班反而捨不得了,比他還放不下的,是80多歲的老父親。

達裏雅布依位於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深處,隸屬新疆于田縣,一條發源於崑崙山的克裏雅河直插而入。數百年來,這裡的人們離群索居,過著半原始的生活,初次被發現時,探險者驚呼為“最後的沙漠部落”“大漠遺民”。

依明一家,住紅柳芭子房、喝苦鹹水,生活貧寒。可是現在,終於要搬家了。出沙漠,“遷”動爺孫三代人,每個人都像是被都塔爾的琴聲撩動了心思。

爺爺:“搬走了,羊咋辦?”

2016年,為了讓深入沙漠腹地的村莊脫貧和保護生態,于田縣政府將達裏雅布依鄉的搬遷提上議程。隨後,國家修建一條深入沙漠91公里的公路,興建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通水、通電、通網,還建起了新學校和衛生院。

216戶貧困戶開始分批搬到安置點,依明家是最後一批搬遷的居民。

依明81歲的父親買提庫爾班·托合提的生活簡單而有規律,平時就在胡楊林地裏放羊。年齡雖然大了,鬚髮皆白,老爺子跟在羊屁股後面,依舊健步如飛,臉上笑呵呵的,似乎從不為生活發愁。

“我以前到縣城要趕著毛驢,出去走十一二天,回來的時候要走十三四天。要不是搬遷,我一輩子也沒有想過要離開。”剛得知要易地搬遷,買提庫爾班·托合提也挺興奮。

隨著搬遷的日子日益臨近,買提庫爾班·托合提故土難離,變得猶猶豫豫。“不是我不想走,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熟悉這裡的每一棵胡楊樹。”“你們走吧,我留在這裡看房子。”

看到孝順的子女犯難,買提庫爾班·托合提心裏也明白。“我不搬,兒女們會有壓力,他們去了新址,卻要經常跑回來看我,反而會耽誤他們前程。”

“可搬走了,羊咋辦呢?”明白歸明白,老人還是放心不下家裏的近百隻羊,畢竟那是他一輩子的“事業”。

兒子:“除了養羊,我還能做什麼?”

同樣把養羊當“事業”的還有依明。

自從五年級輟學後,他便接過了羊鞭。不過,這幾年依明學會在紅柳根部嫁接肉蓯蓉,靠著種藥材和養羊,家裏的每人平均收入去年第一次達到4000元,日子看著也過得去。

但是,流進沙漠的克裏雅河來水少了,斷流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胡楊林也開始萎縮。

“井裏的苦鹹水很難喝。”常年喝高氟地下水,80後的依明頭髮斑白,看起來像是五六十歲年紀,“河水幹了,會留下一層白鹼,地面像下了雪一樣。”

參觀過新村,依明驚喜地看到,新村裏不僅有學校、有衛生院,還通電通自來水。“我的新家有70平方米,房前還有個小花園,比紅柳芭子房強多了。”

可是,不會説普通話,又沒有別的技能,依明擔心搬家後的生計。“除了養羊,我還能做什麼?”因為這個沉甸甸的心思,他一直拖著沒搬遷。

依明的顧慮被政府覺察到了。除了建新居,當地還扶持農民成立養羊、大蕓種植、旅遊等專業合作社,引導搬遷群眾轉變傳統生産習慣,穩定提高收入。“為了孩子,也要搬出去。”依明説,雖然有擔心,可是兩個孩子要上學,政府也在幫助自己,哪能不搬呢!

眼下,依明盤算著加入養羊合作社後多分紅,而妻子艾比比汗·達曼也想到飯館打工。“交通方便了,要想辦法多掙錢。”

孫子:“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與長輩們不同,依明的兒子比拉力·依明對今後滿是憧憬。

在距離安置點90多公里外的縣城,依明的兩個兒子在現代化的教室裏學習。幾年前,他們走出沙漠腹心,被集中到縣城寄宿上學。對兩個孩子來説,城裏的一切都那麼新奇:水是甜的,電是長明的,蔬菜水果隨時都有,馕餅也不是用沙子烤熟的。

更何況,學校還有多媒體教學,浴室能洗澡,宿舍有暖氣。而在達裏雅布依,上學只能上到三年級,太陽能發電不穩定,冬天燒火爐取暖,連上下課的鈴聲也是用鐵棒敲擊輪轂發出的。

“以前太不方便了,我就盼著快點搬進新家。”比拉力説,新家在柏油路旁邊,離學校、縣城近,比沙漠裏的舊居好多了。全新的設施、多彩的世界、更多的玩伴、方便的生活……面對搬遷,孩子們有著太多接受的理由。

出沙漠,三代人有惆悵、有猶豫,也有歡喜,但終究還是要遷入新村。這意味著依明一家迎來嶄新的開始,不久就能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

達裏雅布依鄉黨委書記賈存鵬説:“搬遷是件大好事!易地搬遷不僅是脫貧的需要,也是克裏雅人過上好日子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