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隻土雞134元,3斤豌豆尖10.5元,10斤紅薯粉50元……春節前的一天,大足區龍崗街道觀音岩村十二組貧困戶楊俊平的賬戶金額又增加了——家裏的土貨能快速“變現”,月底就能收到“扶貧攤攤”統一結算的現金,楊俊平很開心。

幾年前,楊俊平因傷致殘,緊接著妻子又離家出走,家中還有70多歲的母親及一個未成年孩子。為補貼家用,他種了半畝蔬菜,自己一家人吃還有剩餘,就經常拿到城裏銷售,“起早貪黑來回跑,行情不好的時候賺不了多少錢,爛在地裏又可惜。”

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直到去年6月“扶貧攤攤”開業。“扶貧攤攤”是龍崗街道與觀音岩村返鄉創業者楊洋合作的項目,位於大足區丁家坡農貿市場,佔地10多平方米。雖然面積小,卻為130多戶貧困戶打開了農産品銷售的便捷通道。

觀音岩村距離大足城區較遠,有未脫貧村民63戶163人,其中九成以上的貧困戶家裏都種有蔬菜或者養有家禽,但是大都和楊俊平一樣零敲碎打地銷售農産品。路途遠、銷路窄,自産農産品既“少”且“散”,“變現”十分困難。

為助力村民增收,龍崗街道在發展産業、提升貧困戶技能的同時,另辟蹊徑為貧困戶銷售農産品“搭橋引路”。去年,該街道找到觀音岩村的返鄉創業青年楊洋,希望他牽頭在大足城區開辦一個扶貧攤位,長期穩定地幫村裏的貧困戶銷售農産品。

“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熟悉現狀,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也想為鄉親們做點事。”楊洋此前在外地務工並做到了管理層,回鄉後便與街道一拍即合,最終商定由政府出資、協調建攤位,楊洋負責跑腿、經營。2019年6月,“扶貧攤攤”落戶于大足城區的丁家坡農貿市場。

在丁家坡農貿市場裏,裝修風格綠色清新的扶貧專區很顯眼。三四個攤位上,各類農産品擺放得整整齊齊,時令蔬菜應有盡有,儘管有些賣相不好看,但土味十足,很是吸引顧客。“一看就是剛剛從地裏摘下來的,價格也比較合理。”有顧客説,每次買菜都是衝著農家土貨來。據了解,這個“扶貧攤攤”每天僅蔬菜一項就能銷售300多斤。

不僅如此,攤位的墻面上還有一個LED顯示屏,上面滾動顯示著貧困戶資訊,包括貧困的姓名、電話、生産的農産品種類和數量。這樣一來,不僅消費者買得更放心,也可為種養殖大戶和消費者“牽線搭橋”,有需要大量採購的商家可直接與農戶對接。

“我們提供貧困戶資訊,楊洋他們負責聯繫貧困戶,集中收購農副産品,在扶貧攤位統一銷售。”龍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韓臻説,這種集中收購、統一銷售的模式,有效解決了當地貧困戶農産品分佈散、數量少、銷售難的問題。政府出資修建但不管經營,經營者專心服務、跑腿、經營,市民愛心消費……讓“扶貧攤攤”充滿了溫情。

維持長期運營,持續帶動貧困戶增收,成為“扶貧攤攤”的宗旨。對於直接面對市場的楊洋來説,維持運營需要保本微利,為此,他花費了不少心思:從最初收購範圍局限于觀音岩村一地到如今擴大到周邊,甚至還輻射其他鄉鎮;從一開始的線下銷售到線上線下結合,既在市場裏銷售,又發展了區氣象局、龍崗街道辦、城區綜合整治辦公室等政府部門食堂和10多家餐飲店,提供配送服務。

“長期為我們供貨的貧困戶有130多戶。”楊洋介紹,現在,扶貧攤攤運作已逐步成熟,自開業至今,平均為每戶村民增收400余元。不僅如此,他還與觀音岩村的貧困戶達成協定,由“扶貧攤攤”提供資金、種子,貧困戶以勞動力入股,發展了近10畝的直供蔬菜基地。“未來,我們還將拓展本地的李子、桃子等水果銷售。”楊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