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走進雲南昭通鎮雄縣大山深處的杉樹鄉細沙河村,記者發現:村裏的苗族漢子張江海的心開始“膨脹”。

2019年,靠著外出務工和採摘鮮竹筍,他家一年存了5萬元。

“住好吃好穿好,孩子上學不用錢,家人也都健健康康,沒什麼負擔,收入連年增加,這種日子之前想過,沒想到這麼快實現了。”圍坐在火爐旁,跟記者“炫耀”過去一年的收入,張江海笑聲不斷,語速飛快。

2017年的春節前夕,人民日報記者曾採訪過張江海。那時,當地政府引進村裏的竹筍加工廠剛建成投産不久。依託杉樹鄉2002年退耕還林種下的數萬畝竹林資源,竹筍加工廠年處理鮮筍可達1.2萬噸。

有了穩定的收購商,鮮竹筍銷路不用愁,收購價格也從一斤不足1元逐漸漲到了2元。村民們熱情高漲,種植更加積極,管理更加精細,竹筍産量也開始攀升。同時,竹筍加工廠還為鄉里提供了72人的長期就業崗位和2000余人的臨時就業崗位。

張江海打小生活在山高路遠的細沙河村,過慣了“玉米、馬鈴薯、大白菜”的窮日子,當年退耕還林,他家種了12畝竹林,每年能拿到3000多元的補貼,以他家當時的狀況,已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沒想到竹筍加工廠來了之後,張江海一家通過就近將鮮竹筍賣給竹筍加工廠,再加上他在竹筍加工廠務工每月1500元的收入,他家在2017年收入約3萬元。這在當時把他高興壞了。

幾年後,見到張江海,又有了新的驚喜。

“怎麼不在竹筍加工廠裏繼續務工?”得知張江海“捨近求遠”,于2018年加入了政府組織的外出務工大軍,遠赴沿海打工,記者有些好奇。

“我還不到40歲,想趁年輕外出多掙點錢,存足3個女兒未來上大學的費用。順便,也出去見見世面。”雖然竹筍加工廠的工資每年都在漲,但張江海已不滿足於此。

的確,幾年來,竹筍加工廠生意越做越大,鮮竹筍收購價格一斤已漲到了5元。2019年,單靠售賣鮮竹筍一項,張江海一家就收入3萬多元。

工廠發展,群眾致富,山村變樣。杉樹鄉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與張江海一樣,這幾年,杉樹鄉有432戶共186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靠竹筍加工廠的産業帶動脫了貧。

這次走訪,記者又獲知了這樣的消息:

一是在2019年,竹筍加工廠參與了中國紅十字會等開展的眾籌扶貧大賽,“雲筍”系列産品獲得3000多萬個點讚,線上銷售金額近80萬元,榮獲大賽二等獎。

二是正在修建的宜昭(四川宜賓至雲南昭通)高速從村邊穿過,通車後,從村裏開車到昭通不到1小時。竹筍加工廠負責人孫文彬説,屆時,預計每噸竹筍産品的物流成本將降低500元,這筆費用也將回饋到老百姓身上。

在這些利好消息帶動下,和其他大多數村民一樣,張江海將自家閒置的山地都種上了竹子,這幾年共補種了7畝多。

“我現在幹勁十足,過完年,我要開始養土雞了。”脫貧後,他又開始了新的謀劃。

“不擔心銷路嗎?”

“不怕!”張江海分享了他的觀察所得:漫山遍野的竹林,保護了水土,美化了環境,村裏客流人流劇增,天麻、土雞等農副産品價格也漲了,大家開始瞄準了鄉村旅遊。

“我一定會成功!”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