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一個人,三十八年的守護
——噶爾縣白瑪吾金老人的守橋故事
圖為白瑪吾金老人向國旗敬禮。記者 耿銳仙 攝
編者按:
新春將至,年味漸濃。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20年令人格外期待,我們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決定性基礎。在剛剛勝利閉幕的自治區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為今年我區各項工作明確了方向、確定了路徑。自治區兩會精神如何落實?農牧區又有哪些新氣象?農牧民又有哪些新收穫?本報今日起推出“新春走基層”,組織記者走進田間地頭、草原牧場和工廠車間,走進廣大群眾生産生活,用筆和鏡頭捕捉這個春天裏的團聚、期盼和堅守,集中反映廣大幹部群眾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精神面貌和實際行動。敬請關注。
一座橋、一個人,一守就是38年。
阿裏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魯瑪村,有一座修建於1964年的拱形橋——魯瑪大橋。守橋人白瑪吾金的大半輩子都與這座橋聯繫在了一起。
新春將至,記者遠赴阿裏。初見白瑪吾金老人,他面帶微笑、手拄拐杖、皮膚黝黑、眼神堅毅。見到記者時,白瑪吾金還舉起右手向我們敬禮,含笑迎我們進屋。
老人守橋居住的房屋外墻上,“聽黨指揮、不辱使命、履職盡責、嚴密防守”幾個斑駁的大字見證了這座橋、這位守橋人的故事。
“共産黨帶領我們翻了身”
1953年,白瑪吾金出生於扎西崗鄉魯瑪村一個農奴家庭。那時西藏剛剛和平解放,黑暗、落後、殘酷的封建農奴制度還沒有被廢除,廣大農奴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白瑪吾金回憶:“有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年收成不好,我父母交不上稅,農奴主就用棍子打他們。那時候的我們經常吃不飽、也沒有衣服穿。”
人民解放軍進藏後,大力開展群眾工作,民主改革讓廣大農奴翻身做了主人。“那時候我沒有衣服穿,‘金珠瑪米’就把自己的衣服給我,還發麵粉、乾糧,晚上冷了,就躺在他們懷裏睡覺,是共産黨、解放軍讓我感受到了大愛和溫暖。”白瑪吾金説。
因為從小受到解放軍的影響,白瑪吾金自小就立下了參軍的志願,一心想報答解放軍的恩情。1972年,白瑪吾金到新疆葉城進行培訓,準備入伍,但因身體原因沒能通過體檢。後來,白瑪吾金就在當地加入解放軍車隊當上了修理工。在白瑪吾金看來,雖然沒能入伍參軍,但能在軍隊修車也是件很光榮的事情,作為農奴的後代,要一輩子跟著共産黨走。
“守橋讓我很光榮”
扎西崗鄉地理位置特殊,魯瑪大橋是阿裏地區札達、普蘭、噶爾三縣來往的必經之路,距離邊境直線距離只有38公里,是通往邊境的重要關口。
1982年,白瑪吾金回到扎西崗鄉魯瑪村安家落戶,成為了一名民兵。同年,白瑪吾金與另外兩名民兵被派往魯瑪大橋,擔任守橋工作。
一年後,另外兩人因條件差、待遇低離開了,剩下了白瑪吾金一人駐守。
“過去生活條件差,能去守橋是政府對我的照顧,而且魯瑪大橋是共産黨建的,能來守橋,我感到非常光榮,聽黨的話沒有錯,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離開。”白瑪吾金説著當時守橋的決心。
升國旗是老人守橋38年來每天必做的事。
每天早晨,沒有伴奏,白瑪吾金唱著國歌把國旗升起來,待到傍晚再將國旗降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鮮艷的五星紅旗一直在魯瑪大橋上空迎風飄揚。“國旗代表著國家,我期待著每天早晨的升旗。”白瑪吾金告訴記者。
守橋不僅僅是保護橋梁不被破壞,還要對來往車輛、可疑人員、走私物品做例行檢查。1983年,他在橋上擋獲兩名可疑分子並移交給公安機關;1993年,他配合公安機關查獲一起重大走私案件,並獲得表彰獎勵;2014年,他阻止了一名形跡可疑的偷渡者……
幾十年如一日,幾十年就一人。白瑪吾金已記不清在魯瑪大橋上巡邏了多少次,但老人在守橋期間配合公安機關查獲可疑人員近百人,用實際行動守護著大橋的安全,也守衛了邊境的安寧。
“只要幹得動,會一直守下去”
日月更替,冬去春來,橋兩邊曾經沙塵瀰漫的土路變成了平坦的柏油路,生活也變得富裕了。
38年的堅守,白瑪吾金捨棄了與家人的團聚。他常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共産黨給的,沒有共産黨,我還是個農奴,黨的恩情像父母。”
總是滿懷感恩之心,總是不忘感激之情。村黨支部讓白瑪吾金結合“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給村民們講講體會,他謙虛地説:“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是共産黨、解放軍給我了第二次生命,守好橋就是我的職責。”
前不久,白瑪吾金的老伴去世了。老人處理完妻子的喪事,又回到了石屋繼續守橋。
逝去了青春容顏,不變的如磐初心。白瑪吾金用38年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詮釋了一名普通群眾對黨、對祖國無限的熱愛。“若我的身體允許,我還會一直駐守。若有人來接替守橋,我會將我的一些工作經驗傳授給他。”白瑪吾金告訴記者。
談及白瑪吾金,魯瑪村第一書記格桑多傑滿是敬佩:“他把魯瑪大橋當作他的生命去守護。他常常説,共産黨是大救星,他這輩子就跟定共産黨了。”
揮手告別老人,回頭看那座橋、那所房子、那面國旗,老人佝僂的身影如山一樣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