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雪封山、與世隔絕的日子走遠,越來越多的獨龍族人擁抱“新生活”,也有了“新職業”。在這些“新的一面”中,記者也看到新力量。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代繁衍生息在雲南西北部的獨龍江流域,雪峰阻隔使他們長期處於原始落後狀態。近年來,隨著整族幫扶等政策的推進,和打通高黎貢山東西兩側隧道的貫通,獨龍族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並率先實現整族脫貧。
圖為白忠平介紹自己設計的復原了獨龍族火塘風貌的“酒店大堂”。 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攝
近日,時隔5年再進獨龍江,記者感受到明顯的變化:柏油路、4G信號已延伸至獨龍江的最深處,即便是最邊遠的迪政當村,超市、電子商務服務點也應有盡有……不過,變化最大的還屬生活在這裡的人。
換在幾年前,獨龍族村民王戰榮和白忠平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當上老闆。那時,全鄉連小賣部都不常見。如今,他們卻成了峽谷內眾多農家樂、民宿老闆中的兩個。
“交通條件好了,來獨龍江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他們需要有吃住的地方,我和妻子就在家裏開起了農家樂。”王戰榮告訴記者,開業才3個多月,他就掙了一萬多元人民幣。
白忠平除了開農家樂,還在自家的安居房做起民宿。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旺季,他正在抓緊時間加蓋房屋。按計劃,新蓋的13棟住房將全部復原成獨龍族特有的木楞房。
圖為獨龍族農家樂老闆王戰榮給客人備菜。 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攝
這些外界習以為常的事,其實代表著獨龍人前進的一大步。新中國成立前,他們尚無任何商品意識。如今,為了在村裏眾多民宿中脫穎而出,像白忠平這樣的致富能手花了不少心思琢磨遊客的喜好。
“接待遊客多了就發現,相比安居房,他們更喜歡我們的老房子。於是,我專門從銀行貸了40萬的扶貧貸款,打造新的民宿房。”白忠平得意地説,他連“酒店大堂”都設計了獨龍族每家每戶都有的火塘,“就是希望給遊客更獨特的體驗”。
事實上,除了農家樂、民宿老闆,守在獨龍江畔的獨龍人還有了旅遊嚮導、電商、木雕工人、護林員、河道管理員等更多“新身份”。
27歲的王玉琴就是獨龍江鄉巴坡村的一名女護林員。每個月,她都會和村小組的11名護林員巡山兩次,監測珍稀動植物,檢查亂砍濫伐、非法狩獵等。
“以前基本談不上有收入,現在護林每個月能有800元的工資。”王玉琴説,“從小在獨龍江長大,能守護這裡的青山綠水覺得特別幸福、有價值。”
資料顯示,獨龍江鄉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3%。為守護這片青山綠水,全鄉共有313名村民加入到護林員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