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張家口1月9日消息(記者任夢岩 孟曉光 張佳琪)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距離北京二百多公里的河北省張北縣,以“草原天路”“張北音樂節”聞名全國,但張北縣是河北的深度貧困縣,西部六個鄉鎮土壤貧瘠,大量人員外出,常住人口只有20%-30%,“空心化”問題嚴重。有的自然村原有100多戶,現在只剩下六七戶,最小的一個村只有8個人。
為了治理“空心村”問題,張北縣參照此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空心村”,按照村民意見在縣城附近實施易地新建,原村莊拆除復墾。在張北最大的義合美新居項目,原貧困戶賀汝雲和兒子,一個多月前剛剛搬入,從農民變成小鎮居民,他們還能適應嗎?
義合美新居項目承載著張北縣138個自然村、6226戶搬遷戶的安置任務,是全縣“空心村”治理規模最大安置區。在5號樓404室,75歲的戶主賀汝雲老人熱情地歡迎記者來到她的新家。賀汝雲對記者説:“我給你介紹一下,這是小臥室,孫子們睡覺的地方,這是廚房,挺好的,挺乾淨的。這屋有太陽,兒子要我住著。搬過來感覺太幸福了。”
賀汝雲的家原本在距離張北縣城35公里的北房子村,來縣城辦事坐車就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小區配套的養老中心、學校、醫療中心都即將完工。辦事方便不説,最重要的是住得舒服。
現在是張北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夜裏能達到零下20多℃。賀汝雲回憶,原來住在平房,半夜凍醒去給爐子加火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如今,住在125平米的新家,暖氣燒得正旺。賀汝雲説:“要説舒服還是樓房裏面舒服,在老家燒的是爛柴火和臭馬糞,家裏烏煙瘴氣的,半夜起來還得架爐子。現在改善多了,爐子也不用架了,爛柴火也不燒了,衣裳也穿得挺乾淨的了,還是這裡好。”
搬入新家一個多月,賀汝雲説,沒了農活,一開始還真有點不適應,她和小兒子賀步軍還在計算著,如果留在老家,家裏的牛羊下崽,能賺多少錢,在縣城,得打多少工才抵得上。
賀汝雲:年年下個牛崽,能賣個五六千,要是公(牝)牛能賣七八千,但總下母牛,就只有五六千,再加上三四個羊下羔子,也能賣個三四千。
賀步軍:家裏有牛有羊能有收入,現在在這裡不幹活,不比在家裏,冬天了,活不好找。
賀汝雲的大兒子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兒子賀步軍視力有些殘障,雖然各項補助全家一年能拿六七千塊錢,但想要給正在張家口上學的兒子湊夠學費,賀步軍有點頭疼。
賀汝雲:也沒技術,就是幹體力活。
賀步軍:幹粗活,沒有辦法。別的單位都有老員工,不要你這個新人啊。
當了一輩子農民,加上視力殘障問題,賀步軍找工作沒那麼順利,剛搬來的時候,他在安置小區不遠的彩鋼廠找了份活,一天能掙120塊錢,一個月工作二十七八天,能拿三千多塊錢的工資。最近彩鋼廠過年停工,雖然國家有各項扶貧資金,但得再想想辦法。
記者:現在錢夠嗎?
賀步軍:哎呀,錢……還有家裏的老本、國家照顧的,差不多。
賀汝雲:今年還堅持吃的、花的,還有點老本,以後就説不來了。
與賀步軍一樣,搬遷來的“新居民”遇到的找工難問題也有不少,針對這一問題,義合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韓志麟介紹,2018年項目開工建設,2019年底完工,的確有些配套的就業崗位還沒有完全到位,他們正在項目周邊洽談合作、建設新的産業項目,未來還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安置社區居民優先開放。韓志麟表示:“積極地招商引資把我們這裡的項目擴大,我們這兒有兩個蔬菜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正在洽商一個,今年10月開建,去年10月有一個開工的,年産能達到兩萬噸,就業吸納勞動力150人,準備全部從社區裏面招,再加上這邊的學校、幼兒園、社區,門衛、打掃衛生的這些崗位都要有人,這些數加起來至少也得七百人。”
賀汝雲説,有國家的扶貧資金、孫子上學國家補助三分之二,不算太發愁,未來不能讓小兒子眼睛的殘疾阻擋開春繼續找工作。
記者:您這一個眼睛殘疾不好找工作吧?
賀汝雲:沒事。
賀步軍:有點兒。
賀汝雲:不算太礙事。
賀步軍:以後有活找活吧,哪有活就給人家幹,維持生活,還得供孩子唸書。
記者:以後幹什麼活,得想想。
賀步軍:開春該找就得找了。
賀汝雲:新生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