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樹洞 “偷”蛋孵化 GPS追蹤 北京動物園持續野化放歸

北京本地鴛鴦十年增十倍

天氣轉冷,在公園或街頭活躍的小動物越來越少,但在不結冰的水面,還經常能看到鴛鴦的身影。前陣子,玉淵潭公園櫻花小湖上,還迎來了上百隻成雙成對的鴛鴦前來“做客”,壯觀的場面讓市民興奮不已。

根據最新統計,在北京本地棲息的鴛鴦數量已超過500隻,然而十幾年前,市民還很難見到本地鴛鴦。

10年時間,鴛鴦的數量怎麼從幾十隻增到了500多只?這與北京動物園持續10年開展的鴛鴦野化放歸工作以及北京生態環境逐年向好密不可分。科研人員通過人工孵化、訓練和放歸、監測等手段,讓這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實現了物種的繁育。目前,經過野化放歸回到自然界的鴛鴦,最遠已經飛到700多公里外的黃河流域。

“造鴛”故事

模擬樹洞:為鴛鴦打造倣真産蛋環境

鴛鴦産蛋不少,但成活率太低,科研人員就從孵化成功率入手。鴛鴦喜歡在1米左右深的樹洞裏做窩産蛋,因為那裏最安全,不易被天敵發現,科研人員曾經在動物園的樹洞裏發現了堆巢現象。

“本來一隻母鴛鴦在自己的樹洞裏生10到11枚蛋,但是我們曾在一個樹洞裏發現了30多枚,這説明幾隻母鴛鴦犯糊塗,把蛋都生到一個窩裏了。”北京動物園圈養野生動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動物生態研究室主管崔多英説,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孵化率降低,因為樹洞雖然深,但是細長條的形狀,一般一窩蛋能在洞底平鋪成一到兩層,孵蛋的時候母鴛鴦會用爪子翻蛋,讓它們受熱均勻,但是如果蛋太多翻不過來,位於底層的蛋就很難被成功孵化,造成了孵化率的降低。

科研人員意識到,可能因為樹洞不夠,鴛鴦才會扎堆下蛋,於是就模擬樹洞的樣子,定制了一批特製鳥屋。在崔多英的辦公室裏,記者看到了幾間鳥屋。與普通鳥屋相比,這種鳥屋要高很多,最深的能達到六七十釐米,“鴛鴦飛進來之後,它們會以為這裡是一個很深的樹洞,很適合産卵孵化,就會在這裡下蛋了。”崔多英説,2009年春天,北京動物園在大樹上挂起了11間特製鳥屋,其中有8間鳥屋裏都發現了野生鴛鴦産下的蛋。

“偷”蛋孵化:人工孵化提高鴛鴦孵化率

儘管吸引了鴛鴦來産蛋,可如果它們的孵化率太低,也意味著前功盡棄。所以,科研人員不得不“偷”蛋幫鴛鴦孵化。

崔多英説,當鴛鴦成功産蛋之後,科研人員會“潛入”鳥屋,查看鳥蛋情況,一般會給母鴛鴦留下3至5隻蛋讓它自己孵化,其餘的則全部拿回孵化室,通過人工孵化的方式進行孵化。北京動物園有專業的鳥類孵化室,鴛鴦蛋來到這裡之後,先要進行表皮清洗和消毒,然後送入孵化器。孵化器是個體積約1.5立方米的方盒子,裏面分出若干格子,鴛鴦蛋依次放好,科研人員將孵化環境設置好,就可以開始孵化了。

對於溫度和濕度的控制,孵化器會模擬鴛鴦孵化時的真實數據,例如溫度設置在37.4℃左右,濕度在65%上下。“鴛鴦自己孵化過程當中,根據蛋的變化,溫濕度的要求不太一樣,比如要出殼的時候,濕度就要變大,要不然絨毛粘住不好出殼,鴛鴦會通過變趴為站、扇動翅膀等方式改變巢內的溫濕度,而孵化器也會根據需要改變溫濕度,實現精準調控”,崔多英介紹説。經過29天的孵化,小鴛鴦就會破殼而出了。

GPS追蹤:全程“跟隨”小鴛鴦飛向野外

孵化出來的小鴛鴦要經過45天的人工圈養才能實現最後的放歸。剛出生不久的小鴛鴦,先要在小號育幼箱裏生活,長大了,再換成大一點兒的籠子,方便練飛。到45天左右的時候,小鴛鴦的身型其實已經接近成年鴛鴦了。“野生動物的後代本身是有野性的,對於鴛鴦來説,它們順利回到自然界之後,自然會釋放出天性。”

鴛鴦通常在每年春季四五月份産蛋,經過29天的孵化期和45天的成長期,在每年七八月份實現放歸。放歸之前,科研人員還需要為鴛鴦做全面體檢、到放歸地進行實地考察、向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報批等程式。崔多英告訴記者,自2009年至今的10年間,北京動物園每年都會向自然界放歸十幾隻鴛鴦。

鴛鴦喜歡開闊水域,近些年科研人員都會在懷柔區的黃花城水長城附近水域放歸。他們會把鴛鴦裝箱開車帶過去,找一個開闊的水面,然後打開籠子,等著它們飛出去。“一開始小鴛鴦可能有點兒恐懼,但很快它們就適應了。”崔多英説,每次放飛,他都會像老父親一樣看著“孩子們”返回大自然,感慨萬千。

“孩子們”飛走了,“老父親們”自然放心不下,放歸後的一週,科研人員不會離開,而是在附近住下,每天到鴛鴦放歸的地點去進行科學監測,包括查看鴛鴦在野外的適應狀況。“我們對鴛鴦的習性已經非常熟悉了,所以雖然放歸的地方很大,但我們基本上都能找得到它們在哪兒。”

但科研人員總有離開的一天,為了能繼續觀察,從2017年開始,部分放歸自然的鴛鴦開始佩戴GPS追蹤器。崔多英説,追蹤器如同一個小背包,用細繩固定在鴛鴦的背後,利用太陽能提供電源,持續監測鴛鴦的飛行軌跡,定期向追蹤系統發射定位信號。今年7月,又有12隻鴛鴦佩戴上了追蹤器。

崔多英打開手機裏的軟體,給記者展示“孩子們”近期的GPS運動軌跡。他打開今年放歸的一隻鴛鴦的追蹤器,記者看到,這只鴛鴦目前仍在黃花城水長城附近“轉悠”,不是在水面上游泳,就是在岸邊歇息,運動軌跡呈雜亂的線條,看上去還挺忙。崔多英告訴記者,今年放歸的鴛鴦目前都還沒走遠,但2017年放歸的那批鴛鴦,最遠的已經飛過石家莊到達河南鄭州附近的黃河流域了,飛行距離超過700公里。

但遺憾的是,不是所有放歸的鴛鴦都能成功存活,畢竟回到了野外,天敵依然存在,“我們已經撿回了兩個追蹤器,發現軌跡一直沒變,估計就是發生異常情況,到現場一看果不其然。”崔多英説,野外放歸後鴛鴦的成活率在一半以上,“這已經比鴛鴦自己繁殖的成活率高多了。”

晚報提問

1、為何要開展野化放歸?

崔多英告訴記者,對於瀕危動物,有的是原地保護,有的則是異地保護。鴛鴦就屬於異地保護,將它們的蛋收集之後,通過人工孵化、圈養繁育等方式,增加它們的成活率,再放歸野外回歸自然。鴛鴦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瀕危物種。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鳥類志》上記載,鴛鴦屬於罕見的旅鳥,數量少,在遷徙季節飛來又飛走,市民很難看到棲息在本地的鴛鴦。

“這與它們的特性有關”,崔多英説,鴛鴦的體型很小,抵禦天敵的能力很差,雖然孵化率很高,但成活率特別低。崔多英説,鴛鴦一年産蛋一次,一巢能産11枚蛋左右,能孵化出10枚左右。“但是因為它們太弱了,被天敵各種吃、各種打,就連烏鴉都能吃它們,一窩也就一到兩隻能活下來。”北京動物園從2009年開始對鴛鴦開展野化放歸,通過十年時間,實現了在北京本地棲息的鴛鴦數量從幾十隻到500多只的飛躍。

2、北京動物園野化放歸了多少只鴛鴦?

10年來,北京動物園通過野化放歸的方式,在北京周邊共釋放了306隻鴛鴦,雖然每年只有這麼十幾隻或者幾十隻,但它們回到自然界之後能夠生存繁衍,對於瀕危物種保護,其實是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3、北京哪些水域可以看到鴛鴦?

根據統計,目前在北京城區棲息的鴛鴦數量超過500隻,在很多開闊水域都能看到,比如北海公園、玉淵潭公園、紫竹院公園、北京動物園、頤和園等。在郊區的黃花城水長城、十渡、野鴨湖、漢石橋濕地等也能看到。鴛鴦願意選擇在這些地區棲息,與當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有很大的關係。

4、未來還將進行哪些動物的繁育?

除了鴛鴦之外,北京動物園還做了丹頂鶴的野化放歸,以及與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的動物園合作的黑鸛種群復壯。下一步北京動物園還將重點圍繞黑麂、豹貓、褐馬雞等種群做繁育復壯研究,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