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進博會24個國家首次亮相
主賓國增至15個;全球3000多家企業簽約參展,美企參展面積居各參展國首位;普通觀眾可預約觀展
今日至10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第二屆進博會仍由國家綜合展、企業商業展和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組成。其中,國家綜合展由受邀參展國展示其貿易投資領域有關情況,只展示不成交;企業商業展涵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則包括主論壇和5場分論壇。進博會期間,還將舉辦上百場配套活動。首屆進博會共簽署578.3億美元的意向合同和協議,這讓中國市場乃至世界市場對第二屆進博會充滿期待。
魔術吸油煙機等新品亮相
與首屆相比,第二屆進博會的主賓國數量從12個增加到15個。國家展64個參展國中,除中國外,24個國家為首次亮相,39個國家是再度參展;範圍遍及五大洲,其中亞洲國家24個,非洲國家8個,歐洲國家17個,美洲國家12個,大洋洲國家3個。
企業展總展覽面積則達33萬平方米,由各國參展商展示商品、技術和服務,涵蓋裝備、消費、食品、健康、服務等五大板塊、七個展區,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簽約參展,50萬專業採購商和觀眾註冊報名。
從展覽面積上看,第二屆進博會展覽面積位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美國、日本、德國、中國香港、南韓、義大利、法國、澳大利亞、瑞士和英國。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成海介紹,第二屆進博會企業展有很多新産品、新技術發佈,將超過首屆。例如在科技生活展區,不少企業將帶來全球領先的科技技術和專利成果,比如説有魔術吸油煙機、量産的折疊屏手機;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的抗癌産品、康復器械將成為突出亮點。
第二屆規模更大 品質更高 活動更豐富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介紹,與首屆相比,第二屆進博會規模更大。首屆企業展和國家展總面積30萬平方米,今年達到36萬平方米。其中,企業展從27萬平方米增至33萬平方米,仍然“一展難求”。參加的國別、地區、國際組織和參展商均超過首屆。
其次,品質更高。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數量超過首屆,“隱形冠軍”企業等優質中小企業競相亮相。更多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全球首發、中國首展”。
活動更豐富。展會期間各類配套活動超過300場,增進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
據介紹,第二屆進博會國家館將從11月13日到20日延展。64個國家將全部參加延展,社會觀眾要前去參觀,需先在網上預約。
■ 對話
商務部專家白明:
中國擴大進口是實現比較利益的重要環節
近期,針對中國為何要擴大進口、進博會對擴大進口的作用如何體現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對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進行了專訪。
比較利益簡言之就是優勢互補
新京報:過去五年中國進口增長對全球進口增長的貢獻率達22.7%,中國為何要擴大進口?
白明:中國擴大進口實際上是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手段,是實現比較利益的重要環節。比較利益,簡而言之就是將我的比較優勢補給你,你的比較優勢補給我,出口即將比較優勢補給他國,進口則是引入他國的比較優勢補給我國,你來我往,雙方都會得到發展,這是體現國際分工帶來的紅利的第二階段。
新京報:舉辦進博會對中國擴大進口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白明:對中國而言,進博會能夠解決中國在進口過程中搜尋成本過高的問題,過去,中國企業想進口優質、性價比較高的産品,往往需要花費不少力氣去尋找,但通過進博會,世界上不少好的産品都擺在中國面前,不僅是貨比三家,甚至可以貨比百家。對其他國家來説,他們可以在進博會上進行展銷,“銷”就是銷售商品,“展”則是展示實力,展示其新産品、新技術,現場還有很多産品是首次發佈。
新京報:本屆參加的國別、地區、國際組織和參展商均超過首屆。這是否説明進博會廣受認可?
白明:確實説明大家都認可進博會,因為的確能給國外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機會,一方面是直接的商業機會,進博會上可以成交;另一方面,也能在進博會上接觸到很多中國客戶,貼近中國市場、觸摸中國市場,從而第一時間抓住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溢出機會。
進口最大變化是向生活資料進口延伸
新京報:目前,中國已經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在此情況下,中國進口的商品和服務與此前有何不同?
白明:原來,我國進口的商品和服務更多是高技術、技術引進,未來,技術引進也是大頭,另外,大宗商品進口量也比較大。
總而言之,目前我國進口最大的變化,是從側重生産資料進口向生活資料進口延伸。
進博會場館多種多樣,可以分為側重消費型、消費裝備交叉混合型和側重裝備型。側重消費型中,包括日用品、食品、醫療健康等相關展館都是消費端的;消費裝備交叉混合型如服務貿易館等,這其中既有生産性服務,也有消費性服務;側重裝備型更多的是生産資料。三大類型中,有不少與消費領域相關。
新京報:擴大進口對中國企業會帶來什麼影響?
白明:不可否認,擴大進口會增加中國企業的壓力,最終會帶來四個方面效應。
一是鲇魚效應。增強中國企業競爭意識,原來這些企業舒舒服服地在國內市場發展,現在有挑戰了,企業緊迫感更強,會加大研發力度,反倒刺激了中國企業的發展。
二是淘汰。優勝必然有劣汰,如果説沒有進口,有些企業還能夠活著,那麼其實是浪費社會資源,是無效的勞動,因此,擴大進口讓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第三是示範效應。很多中國産品都是通過前些年的進口,看到外國貨進行模倣,老百姓也願意買。進口的供給側刺激了需求側,需求側又同時刺激進口的供給側和國內的供給側,形成一個回路。
第四是合作效應。進口産品要想做大必須跟國內企業合作。進口是一個高速公路的外國端,進入到中國端後,往往需要中國的服務,這期間,雙方會進行合作,形成1+1大於2的合力。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