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最突出的風險是泡沫太大,球鞋價格容易被操縱,也容易讓一些缺乏風險把控能力的年輕人進入球鞋交易市場。最終若因不理性投資出現資金鏈斷裂甚至負債等問題,那麼將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 “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 對於國內球鞋平臺可能存在的虛構交易、抬高價格、制假售假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問題,相關監管執法部門需及時跟進和處理,以凈化球鞋交易市場,營造健康公平的市場環境

“上個月買幾雙AJ5冰藍,這個月就能在北京全款買房。”——這種在外人眼裏近乎于玩笑的話語,卻被少數年輕人信奉並追捧。

據了解,AJ5冰藍15天左右從9000元漲到2.4萬元,今年率隊奪冠的球星倫納德的球鞋從4000多元漲到三四萬元。在多方因素推動下,球鞋價格上漲完全偏離了正常軌道。據統計,2019年6月A股上證指數漲幅2.7%,而6月潮鞋漲價榜10款鞋漲幅均在25%以上,幅度遠超股市。8月19日,某球鞋交易平臺僅26款球鞋就達成了4.54億元的交易額,而當天股市交易額才3.9億元。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發佈《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簡報提到,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這句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但“炒鞋”真的能成為一種理財以及賺錢的手段嗎?球鞋價格飛速上漲背後,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一夜暴富觀念錯誤 炒作球鞋影響成長

推動球鞋價格不斷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較大的市場需求。

“現在學校裏很多人都穿著AJ、耐克、阿迪等知名品牌的球鞋。沒有一雙好鞋,你都不好意思在校園裏走動。”今年上初三的李悅(化名)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法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由於現在初、高中學校普遍要求學生們在校園內必須統一著裝,鞋子便成為中學生們追求潮流的象徵。炒鞋市場的不斷發酵,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據李悅介紹,他身邊的同學都十分關注新鞋發佈,哪個品牌有上新,大家都會第一時間去購買,“由於現在球鞋比較難買,如果有人搶到了限量款,那他就會成為全班同學羨慕的對象”。

越來越難買到的球鞋,更加激發了青少年的攀比心理,甚至有人將“炒鞋”作為自己的理想。

《法制日報》記者在與李悅交談中了解到,他身邊有一些同學確實在幻想能通過“炒鞋”一夜暴富。

隨後,《法制日報》記者採訪了其中一位男生劉晨宇(化名)。他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炒鞋”確實是他的理想,只是自己現在沒錢,如果以後有錢了,一定能靠“炒鞋”發家致富。

當問及為什麼這麼確定時,劉晨宇毫不猶豫地回答:“網上都説了,也已經有一些人成功了,我想我也可以。”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在網路上,與“炒鞋”有關的一些段子並不罕見。比如“知名球鞋‘倒爺’囤了127雙某品牌球鞋,兩天獲利約150萬元人民幣”“25歲青年拿著家裏給的首付進入‘炒鞋’圈,現在月入百萬元”“20歲的大學生,靠‘炒鞋’月入4萬元,賺足了學費、生活費,實現經濟獨立”等。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對於青少年而言,他們正處於人生最重要的成長學習階段,“炒鞋”市場不斷發酵會對青少年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不僅會讓有些人産生“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等錯誤思想,還會影響到他們的消費觀。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要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炒鞋風險不可小覷 當作投資很不理智

今年1月,美國一家網站發佈的二手球鞋行業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二手球鞋市場規模已達60億美元。其中,中國二手球鞋轉售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美元。

作為大眾消費品,鞋為何會成為被炒作的對象?

一名球鞋愛好者賈輝(化名)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國內的SNEAKER(膠底鞋)文化,是由球場興起。任何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推廣,球鞋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籃球剛剛興起時的匡威帆布鞋,但是真正讓球鞋受到大眾喜愛,就不得不提出色的籃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丹。他的AJ系列球鞋更是成為了球鞋文化中的佼佼者,是每位球鞋愛好者都津津樂道的鞋款,也成為球迷們心中的最愛。可以説,球迷是早期迷上球鞋文化的重要人群。由於受到球星的影響,日趨形成球迷購買球星同款球鞋的現象。當時,球鞋收藏主要還是在小範圍的球迷圈子裏發展。

“隨著潮流文化不斷發展,一些明星也成了愛鞋狂魔。在明星效應下,一些非籃球愛好者,尤其是女生,也加入買鞋的狂潮之中,其中不乏一些跟風者。”賈輝説。

賈輝還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限量發售是品牌商們的一大法寶,畢竟物以稀為貴。品牌商通過限量發售新品球鞋或球星同款,達到初步炒作的目的,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消費者盲目攀比的心理。隨後再通過線上抽籤,線下門店排隊等方式售賣。

“我們不時會看到一些新聞,比如‘某某品牌店新鞋限量發售搶購一空’‘某店門口數人夜排買鞋’‘買房要搖號,買鞋也要搖號?’等,諸如此類的饑餓行銷讓炒鞋市場不斷發酵。其實炒鞋就像一場賭博,輸贏全靠運氣,有人因為炒鞋試圖輕生,有人輸得血本無歸,有人甚至觸犯法律。還是一句話,鞋市有風險,入局需謹慎。”賈輝説。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産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有些人將“炒鞋”當作一種理財或是投資手段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炒鞋”最突出的風險就是泡沫太大,球鞋價格容易被操縱。

“17世紀時,荷蘭稀有的鬱金香曾經賣到天價,一株鬱金香價格超過13頭牛的價格。當時被稱為‘海開工車夫’的荷蘭,其國民財富較多,人們也愛攀比,為了方便交易還專門設立了鬱金香交易市場,鬱金香逐漸演變為某種交易符號而不需要實際轉讓。很快,越來越多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加入到炒作鬱金香風潮之中,甚至把航船用來種植鬱金香,最終炒到一株鬱金香價值3000金幣。於是有商人開始拋售鬱金香球莖,很快鬱金香就變得一文不值,那些靠借款或變賣家産購買鬱金香的人一夜之間身無分文,一些貴族家庭的財富灰飛煙滅,最終經濟一蹶不振。由此可見,泡沫經濟註定不會長久,只是曇花一現。”趙佔領説。

趙佔領認為,“炒鞋”還有一大風險就是讓不少沒有風險把控能力的年輕人進入球鞋交易市場,如果最終因為不理性投資出現資金鏈斷裂甚至負債等問題,那麼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年輕人容易盲目衝動,而這點也正是推動“炒鞋熱”的一大原因。

嚴厲打擊哄抬鞋價 倡導大眾理性消費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的簡報認為,“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簡報要求各機構加強對涉及“炒鞋”平臺的資金交易檢測,強化對“炒鞋”平颱風險特徵識別,發現或有合理理由懷疑平臺參與洗錢等犯罪活動的,應及時提交可疑交易報告。

趙佔領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根據我國的價格法,價格有三種類型,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有五類商品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一)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係重大的極少數商品價格;(二)資源稀缺的少數商品價格;(三)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四)重要的公用事業價格;(五)重要的公益性服務價格。具體的商品或服務名稱在政府定價目錄有明確列明。除此之外,根據價格法第六條,其他絕大多數商品或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

“由於鞋不屬於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範圍,實行市場調節價,是由經營者自主確定的,所以即使價格很高,高達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般情況下並不違法。但是要注意的是,經營者銷售這些商品時不能從事價格違法行為。比如,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捏造、散佈漲價資訊,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的;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等。”趙佔領説。

趙佔領認為,現在有些人在“炒鞋”時,把價格哄抬很高,這其中有可能涉及價格違法行為。具體事實可以由價格主管部門進行調查,一旦查實應立法進行處罰。消費者在參與“炒鞋”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其他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比如,商家欺騙消費者、誇大某個商品的價值,把非限量款鞋説成限量款;甚至有的人以“炒鞋”為名,在收到錢之後不發貨,而交易又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消費者可能並不知道賣家的真實身份。總體而言,消費者需要提防參與“炒鞋”時所存在的各類法律風險,防止自己的人身或財産權益受到侵害。

在阿拉木斯看來,“炒鞋”不會一夜暴富,社會公眾應當提高風險防範意識,不要盲目參與投機炒作活動,避免遭受經濟損失。“炒鞋”行為可能會帶動投機之風,傳播不理性消費的觀念,助推攀比文化,對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産生負面影響。球鞋屬於普通的民生商品,對球鞋的關注應該更多回到其使用屬性上來,畢竟鞋是用來穿在腳上的,不是用來炒作的。

“目前,我國相關法律已經比較健全,有廣告法、價格法等,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對於國內球鞋平臺可能存在虛構交易、抬高價格、制假售假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問題,相關監管執法部門須及時跟進和處理,給予嚴厲打擊,凈化球鞋交易市場,營造健康公平的市場環境。”阿拉木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