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資料圖)

央視網消息(記者 謝博韜):1938年7月9日,樊錦詩在北平出生,之後不久她全家便遷往南方謀生,在上海度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因為先天體質較弱,樊錦詩最初的夢想是當醫生,她當時大概怎麼也想不到,日後會與千里之外的敦煌結下不解之緣,兜兜轉轉,一呆就是近六十年。

結緣敦煌

1962年,是樊錦詩大學生活的最後一學年,按照北大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的慣例,畢業班學生可以選擇洛陽、山西和敦煌等若干文化遺産地參加畢業實習。因為年少時就對敦煌有一種美麗的幻想,想著乾脆趁著畢業實習的機會去看一看,正好可以了卻一樁心願,於是樊錦詩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敦煌,與另外三個同學一道前往甘肅。

在去敦煌的路上,樊錦詩一直想像著將要到達的莫高窟,莫高窟裏面不僅有精美絕倫的彩塑,還有幾萬多平方米的壁畫,是一座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敦煌文物研究所也應該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很氣派的地方。

一下車,她卻徹底傻眼了: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一個個面黃肌瘦,穿的都是洗得發白的幹部服;當地食物緊缺,很多人只能打草籽充饑;敦煌的水鹼性大,拿來洗頭髮,洗完了頭上還會發黏。除開生活條件艱苦,樊錦詩還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幾乎每天晚上都失眠,經常三四點鐘就醒了。對於這個長在上海、求學在北京的姑娘來説,當地的生活條件簡直是想像不到的艱苦。

然而一進石窟,樊錦詩就被吸引住了。

整整一個星期,負責講解的史葦湘帶著這幾個遠道而來的北大青年學生,攀緣著被積沙掩埋的崖壁,一個洞窟一個洞窟地看過去,從伏羲、女媧到力士、飛天,樊錦詩仿佛置身於一個華美的聖殿,完全沉浸在了衣袂飄舉、光影交錯的壁畫和塑像藝術中,在洞窟裏看著四壁色彩斑斕的壁畫,連地層蔓延上來的寒氣都感覺不到了。

1

最終,因為無法適應敦煌的天氣,三個月的實習還沒結束,樊錦詩被迫提前離開了敦煌,帶著整理的資料回到了上海。但敦煌石窟裏的壁畫和造像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一顆種子,這次未竟全功的遺憾也促成了她後來再赴敦煌。

再赴敦煌

1963年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當時的她並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分配到敦煌,畢竟敦煌實習時就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怎麼會定下讓她去敦煌呢?在分配會結束之後她才知道,為了她和另外一個同學去敦煌的分配,整個分配方案的宣佈都推遲了兩三天。

當時,敦煌急需考古專業的人才,領導告訴樊錦詩:“北大今後還有畢業生,過三四年把你替換出來”。樊錦詩暗下決心,這次一定要取得真經再回來,絕不能中途折返。得知女兒的決定之後,樊錦詩的父親對她只説了一句話:“既然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好好幹。”

1

  樊錦詩工作現場

搭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又坐了一百三十多公里的汽車,樊錦詩終於接近了莫高窟,等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時候,她已經是兩腿發麻,兩眼發暈,幾乎是搖搖晃晃地下了車。當她終於踩在莫高窟的土地上時,她想的只有一件事:進洞!一進洞,當初實習時的感覺就回來了,以前只在畫冊上看到過的壁畫現在近在咫尺,畫上一個個散花的天女、婀娜多姿的飛天,令樊錦詩振奮極了,忘記自己正身處距離北京千里之遙的大西北。

在工作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樊錦詩特別喜歡在黃昏時分去爬三危山,因為在山上可以望見整個莫高窟。洞窟密集得就像成千上百雙眼睛,充滿了神秘與滄桑。就連敦煌的天都與北京不一樣,藍得更純粹、更遼闊也更濃烈。

武漢還是敦煌?

1967年樊錦詩與男友彭金章結婚,卻因工作關係長期兩地分居。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長大,樊錦詩越來越感覺到必須要想辦法解決分居問題了。有人給她支招:半年不到單位上班,就算自動脫崗、自動離職,這樣就可以離開這個單位。於是樊錦詩便主動去武漢住了半年,全心全意照顧起父子三人的生活。

1

  樊錦詩與丈夫彭金章

武漢相較于敦煌,生活條件可以説好了太多,然而樊錦詩卻經常性失眠,潛意識裏始終掛念著敦煌,越是壓抑自己不去想莫高窟,那些壁畫就越是縈繞在眼前,揮之不去。一天夜裏,當丈夫和孩子都已睡下,她始終睡不著,起來翻書,卻發現自己拿起來的還是一本關於敦煌石窟研究的書。

儘管樊錦詩與彭金章一直在爭取調動,然而無論是甘肅省還是武漢大學,兩邊的組織都堅決不放人而寄希望於對方讓步,甘肅省委組織部和宣傳部甚至在1986年各派出一名幹部找到武漢大學校長來討論他倆誰調動的問題。武漢大學最終將決定權交給了夫妻倆。彭金章明白,樊錦詩心裏放不下那片石窟,“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動,那就我走吧”,他毅然拋下了親手創立的武漢大學考古專業,選擇去敦煌,改行研究佛教考古,結束了兩人長達十九年的分居生活。

1

樊錦詩後來常説,“我們家的先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人”,如果沒有他的成全,就不會有後來的樊錦詩,她更不可能在敦煌堅持下來,也不可能全心全意去做敦煌的工作。他們用愛和生命實現了當初的誓言: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今年樊錦詩81歲了,她説自己年輕時是個內向沉默的人,上臺説不出話。如今在很多事情的逼迫下,變得非常愛著急,説話也直來直去。儘管被人説“嚴厲”和“不近人情”,但她一路堅持,十年時間與工作人員攝製近三千張洞窟檔案照片,完成敦煌石窟科學記錄檔案;上線“數字敦煌”數據庫,使敦煌藝術走出石窟……她也因此獲得了“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樊錦詩説,只是希望有朝一日離開敦煌的時候,大夥兒能説:“這老太婆還為敦煌做了點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