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青海時,對青海定位了“三個最大”,他叮囑青海幹部群眾要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多年來,青海始終堅持生態立省戰略,將生態文明保護放在突出位置,轉換發展模式,呵護碧水藍天,不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9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上,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介紹説,青海生態資源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

採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這份生態文明建設“成績單”的背後,法治至關重要,青海堅持法治護航,發揮其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從2005年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開始,青海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制度舉措,徹底扭轉了三江源生態惡化勢頭;

從2016年開始,青海在全國“首吃螃蟹”,全力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從體制變革到地方立法再到司法保障,法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9年,青海又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簡稱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在這個新征程中,法治的力量同樣不可或缺。8月19日,由國家林草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西寧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

生態立省 用嚴格制度保護“中華水塔”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境內的三江源地區,不僅是我國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我國淡水資源重要補給地。作為地球生態鏈條中的重要環節、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和珍貴生物基因的重要寶庫,三江源是我國極為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素有“中華水塔”之稱。

然而,因人為活動、過度放牧、自然變遷,這片沃土呈現退化、沙化危機。據青海省相關部門統計,到2004年時,整個三江源地區沙化面積超過3800萬畝,核心區中度退化草場達1.5億畝。黃河源頭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過去的4000多個湖泊,90%以上乾涸,黃河源頭一度斷流。

中華水塔面臨危機!

2005年,我國正式公佈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總投資75億元,實施面積15.23萬平方公里,項目兼顧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生産佈局多方面。

青海省著眼大局,確立了生態立省戰略,把三江源生態工程作為青海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確立保護優先理念,建立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精心組織實施總體規劃,努力使三江源生態工程成為全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示範工程。

發展的成效取決於制度的完善。從青海生態領域首部法規《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正式施行;青海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率先在全國開展生態資産評估;到制定出臺《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八個管理辦法》;再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等等;無不透著綠色發展、制度先行的理念。

為倡導綠色發展、樹立綠色政績觀,青海不斷完善綠色考核機制,提高考核權重佔比,強化指標約束,實行重大生態問題“一票否決”,使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真正由“軟約束”變成“硬杠杠”。

連續苦幹8年後,2013年底三江源生態惡化得到遏制,草原産草量整體提高30%,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優質清潔水。2018年最新遙感監測結果顯示,與2013年底相比,三江源地區草原植被覆蓋度再度提高約兩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7.43%,水域佔比由4.89%增加到5.7%。

“首吃螃蟹” 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6年3月,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青海作為三江源、祁連山的所在地,擔負著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的兩個試點任務。

2016年4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2016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管委會一併成立。

曾幾何時,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等影響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成效。沒有經驗可借鑒,又加之特殊區位、環境等因素,青海著力深化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學定位、整體保護、國家主導、共同參與的新模式。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説,青海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綜合管理實體,實現生態全要素保護和一體化管理。同時,對3個園區所涉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精簡縣政府組成部門,形成園區管委會與縣政府合理分工、有序合作的良好格局。

在加強制度建設上,2017年6月,青海省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率先構建“1+5”國家公園規劃體系,建立國家公園規劃、政策、制度等15項標準體系,制定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科研科普、訪客管理等13個管理辦法,形成了符合青海實際“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

同時,編制了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了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還與青海省人民檢察院、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了生態保護司法合作機制。同時,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治研究會,建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律顧問制度。2017年3月,玉樹州成立三江源生態法庭,以民事、刑事、行政“三審合一”的審判模式,依法審理各類生態案件。

與此同時,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初步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面、全方位的巡護體系。開展了縱橫雙向聯合的自然資源綜合執法活動,重點在3個園區開展持續性巡護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自然資源違法犯罪活動。

行穩致遠 啟動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

今年6月,在兩個試點基礎上,青海省與國家林草局共同啟動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青海自此成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公園示範省。

8月19至20日,首屆國家公園論壇在西寧召開,強調要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為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産。

8月30日,“三江源生態公益司法保護中心”在青海省人民檢察院掛牌成立,主要負責協調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及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同時,積極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生態公益法治理論研究等工作。“三江源生態公益司法保護中心聯絡處”同日分別在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

如今,青海正在舉全省之力,集各方智慧,加快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而在其中,如何進一步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青海省省長劉寧有著深入思考。

劉寧説,青海將加快完善三江源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範圍邊界,抓緊青海湖、崑崙山國家公園規劃編制和申報,將各類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和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整合為自然保護區或自然公園,實現“一個自然保護地一塊牌子、一套人馬、一張地圖”,做到應保盡保。同時,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快編制形成以總體規劃為統領,專項規劃、年度實施計劃等為支撐的規劃體系,強化規劃間的協調銜接,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

青海在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上先行先試。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立法,抓緊出臺《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制定統一的生態管護、項目資金、確權登記、土地流轉、特許經營、生態獎補等管理制度。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能,由省級林草部門統一行使全部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屬地政府行使轄區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協調、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等職責,積極做好自然保護地內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建設任務。加快成立高效有力的自然保護地綜合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探索形成符合當地實際的綜合執法模式,進一步發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盟合作機製作用,切實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間生態環境聯防聯治。

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園區建設、公益管護崗位設置等方面的支援力度,加快制定相應的省級財政保障政策,按事權建立自然保護地資金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現行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碳匯交易等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流域生態補償等橫向補償關係。

“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遵循自然法則、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建設好國家公園省,傳遞好大美青海情,讓全世界共用‘地球第三極’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