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行業長期不懈努力下,我國醫療品質水準持續改善,醫療技術能力不斷提升。為指導全行業持續改善醫療品質,我們連續5年以《國家醫療服務與品質安全報告》的形式向行業和社會全面客觀展現我國醫療服務和品質安全的形勢與現狀,前不久,我們已經出版了《2018年國家醫療服務與品質安全報告》。報告顯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呈現出“量質效協同提升,技術水準持續進步”。
(一)醫療服務量持續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衛生人員僅61萬餘人,醫療衛生機構不足1萬所,醫療衛生服務基礎非常薄弱。經過70年的建設和發展,2018年我國衛生人員的總數已達1230萬餘人,醫療機構數量近100萬所。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由2005年的40.97億增長至2018年的83.08億,入院人次由2005年的0.72億增加至2018年的2.55億,手術人次由2005年的3680萬增加至2018年的6172萬。
(二)醫療服務效率不斷提升。2018年全國醫院平均住院日為9.3天,比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了6.9天,降幅達42.6%。其中,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已經實現了5年連續下降。
(三)醫療品質水準明顯提升。我國住院患者總死亡率逐步下降並穩定在較低水準,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6.12%下降至2017年的5.02%;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3.59%,下降至2017年的1.72%,下降幅度超過50%。而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顱腦手術死亡率5年來持續下降。臨床合理用藥水準不斷提升,我國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1年的17.2%下降到2018年8.9%,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1年的61.4%下降到2018年40.4%,下降幅度非常之大。
(四)醫療技術能力持續提升。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發揮制度優勢,大力發展醫療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分離了沙眼衣原體,開展了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在救治大面積燒傷、化學藥物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研製抗瘧疾新藥青蒿素、肝癌早診早治、分化誘導治療白血病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醫療技術和醫學科技創新成果。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大批成果不斷涌現。近年來,以微創化、個體化為典型特點的現代醫療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呈現出“外科治療微創化、內科治療外科化、介入治療常態化”的趨勢。在外科領域,以腔鏡為代表的微創手術逐步取代了傳統手術,在部分三級甲等醫院中,腔鏡手術的佔比已經達到80%以上。其中外科機器人手術快速發展,自1997年我國第一台醫用機器人“主刀”手術取得成功後,截至2017年,我國已累計完成各類機器人手術達到7萬餘臺。在內科領域,經自然腔道的內鏡技術,已經實現從診斷到治療、從腔內到腔外的突破,廣泛應用於呼吸、消化、耳鼻咽喉科、婦科等專業,並在基層醫院普遍應用。過去需要傳統的大手術治療的部分疾病,現在通過內鏡技術基本實現了微創甚至無創治療。介入治療損傷小、恢復快,可以替代部分手術,讓藥物直達病灶,是具有代表性的現代醫療技術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以心血管領域為例,接受心血管介入診療的人數以每年5%-15%的速度增長,2018年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達91萬餘例,手術量位世界前列。此外,人工智慧、3D列印、靶向治療等新的技術陸續進入臨床,進一步推動醫療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