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0月9日電 題:綠舟揚帆護大江——長江黃金水道奏響“綠色交響曲”
新華社記者 王賢
茫茫九派流中國,雲水浩渺萬里程。萬里長江自古便是貫穿東西部的流通大動脈、水運大通道,素有“黃金水道”之稱,2018年幹線貨物通過量達26.9億噸。
岸電覆蓋、垃圾上岸、碼頭整治、生態航道……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引領下,古老的黃金水道奏響“綠色交響曲”澎湃樂章,煥發出新的生機。
岸電用起來,滾滾黑煙少了
夜深了,三峽大壩上游的秭歸港茅坪遊輪碼頭寂靜無聲,從重慶開來的“黃金一號”遊輪已停靠了一天多,船上燈火通明,卻聽不到發電機的轟鳴,也不見一絲黑煙。原來,這艘遊輪接上了港口的岸電。
過去,船舶停靠碼頭期間靠柴油發電,成本高、噪音大、廢氣多,污染嚴重。使用岸電後,沒有黑煙,聽不到噪音,成本也降了,一舉多得。
宜昌茅坪港旅遊客運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張篤求介紹,船用岸電每度1.6元,換算成燃油需3元多,成本降了不少。遊輪每次在茅坪碼頭要停泊40多個小時,船一入境都是搶著接。“8月份岸電用了約70萬度,岸電的收益和船舶停泊費持平,是港口一筆不菲的增量收入;每年可替代燃油2820噸,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港區,“漢海8號”船一靠港,輪機長張敏就安排船員接上岸電,整個過程只需10分鐘。張敏説:“船舶停泊10小時左右,以往每小時要燒100升柴油,接上岸電後,發電機可以停掉,有助於機器保養,還能節省1300元,減排二氧化碳110千克左右。”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副局長聞新祥表示,長江沿線各省市正按“先易後難、先客後貨、分類分級”的原則,加快推進岸電全覆蓋,200余座碼頭陸續建設和改造岸電設施。
垃圾運上岸,水體污染少了
記者見到65歲的李永華時,他正到中石化李埠水上加油站接收船上的垃圾和污水。在長江上跑了40年船,以前生活垃圾、污水都直接排到江裏,那時,李永華是長江的索取者;而今,作為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首條生活垃圾船舶油污回收處置多功能船——“浩川江凈1號”回收船船長,他成了母親河的守護者。
“我每天都要到長江荊州區段跑1個航次,能接收1噸左右的垃圾,5月1日開始荊州區財政買單,對船舶實行免費接收後,大家都願意配合了。”李永華説,原來一漲水到處都是垃圾,現在很少看到,大家保護母親河的意識增強了。
下游,安徽港口已實行部分船舶污染物免費接收。今年5月,江蘇長江匯興隆洲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正式投入運營,率先試點水上環保免費接收服務。專門進行船舶污染物接收的“綠色集裝箱”投入1個月以來,日均接收污染物近15立方米。保守估算,服務區一年可回收各類污染物約6000立方米。
長江匯董事長方保利説,用於接收錨地船舶污水垃圾的“錨地網”,9月10日正式上線。線上“錨地網”結合線下環保接收船,大大改善船舶錨地的污染物排污治理問題。
江蘇海事局副局長王士明表示,為解決轄區內河船舶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隨意、船員有償處理污染物費用高的困難,他們提出靠港和錨泊期間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航行期間污物排放全達標;內河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免費,內河船舶免費水上交通和錨泊。目前近80%碼頭、臨時過駁區、錨地停泊區、水上服務區已經實現“一零、兩全、四免費”。
岸線更美,航道更生態
傍晚,武漢市青山區江灘公園綠意盎然。站在長江大堤上望向長江,幾位市民正在江中暢遊。
“原來這裡雜草叢生,連綿幾公里都是非法碼頭、砂堆、破廠房等,人們避之不及。”85歲的居民陳家樂説,碼頭整治了,建成了公園,親水景觀讓人愉悅,每天都有不少人來玩。
2015年10月以來,相關部門和沿江省市持續開展長江幹線非法碼頭、非法採砂專項整治,關停取締非法碼頭1361座,一大批碼頭被規範提升;建起了一個個江灘公園。
航道建設一方面有助於降低船舶能耗,大量的生態修復工程也在扮靚長江黃金水道。
“早期長江航道就是天然狀態,大家對生態考慮比較少,為了快速把航道打通直接用炸藥清障,航道疏浚後的棄土也大多往邊上推。”長航局規劃基建處副處長王洪峰説,近幾年“生態航道”理念被放在突出位置,2018年開工建設的武漢至安慶段航道整治工程生態投資高達4.55億元,佔工程總投資12.17%。
在武安段水下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員探索建設了“生態涵養實驗區”,把呆板的水泥框架設計成“人工魚礁”,既可以滿足航道整治要求,又為魚類産卵繁殖提供良好的生境。這一工藝在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中尚屬首次。
“推進航道生態化,我們已從過去的航道建設重整治轉變為治理、守護、修復並舉,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航道的規劃、設計、施工、養護全過程。”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