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中國局前局長郝福滿文章截圖

9月29日,世界銀行中國局前局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Bert Hofman)在亞洲新聞臺網站發表評論文章,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改革、成就與挑戰》,作者認為了解中國的歷史可以為未來提供有用的指導,中國在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對全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稱,今年10月1日,中國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這一重要時刻是回顧中國過去70年曆程的好時機,了解中國成功的基礎將指導中國未來的改革——了解中國改革的道路、歷史決策環境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將為決策者提供未來的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時,還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略高於700美元(按今天的價格計算),僅為當時美國的5%。

文章稱,新中國在早期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國際比較中心編制的佩恩表(Penn World Tables)中的國民核算數據,1951年至1977年期間,中國每人平均消費量增加了約50%。

世界銀行1981年出版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報告顯示,儘管中國的平均消費水準增長緩慢,但在過去30年裏,中國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讓低收入群體在基本需求方面,比大多數其他貧窮國家的低收入群體富裕得多。

鄧小平有句名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産主義。

世行中國局前局長郝福滿文章截圖

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份額僅為1.5%,經濟主要是封閉的農業。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製造國和貨物貿易出口國、第二大研發投入國。中國很可能在未來10年內成為高收入國家,並在明年基本消除極端貧困。

中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從1978年的308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7329美元,增長了25倍。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迄今已有8億多人擺脫了貧困。

中國的改革向外國貿易和投資開放,同時在經濟管理方面也有了新思路,放開了價格,實行了所有權多元化,允許私營部門蓬勃發展,加強了産權保護,並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和人員培訓。

宏觀經濟相對穩定使得高儲蓄轉化為高投資和快速城市化,這使得快速的結構轉型和生産力增長成為可能。

漸進和務實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特徵。在領導層的指導下,改革往往從少數地區開始,只有在取得成功後才擴大到全國範圍,還要根據各地的發展水準和實施能力進行調整。

與此同時,地方官員也被激勵著要成功地實施改革——官員的績效評估取決於所在地區的成功,各地競相招商引資,為經濟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洪源遠(Yuen Yuen Ang)敏銳地將中國改革稱為“有指揮的即興創作”。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出口激增,而在改革帶來的生産率提高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年增長率連續多年超過10%。

2006年,中國又制定了為期15年的科技發展長期規劃,為中國從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産品生産國轉變為創新型工業強國奠定了基礎。

2017年中共十九大確定了新的政策方向:以市場為導向,以公有制為主體,以産業政策和科技為重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

文章最後稱,中國正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但與此同時,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僅為經合組織(OECD)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

兩位數GDP增長的日子已經過去,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都反映出中國領導層已經認識到,中國的增長將越來越依賴於生産力的提高和創新。

中國需要進一步改革,進一步開放市場,進一步的開放將刺激企業之間的競爭,競爭反過來又會吸引企業實施創新和提高生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