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6日電 時間還未到上午9點,張書蒸已經開始調整著別在耳旁的麥克風和腰間的擴音器,準備迎接第一批觀展遊客入場。

9月24日上午9時,“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以下簡稱“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首次向公眾開放。

9月24日,“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向公眾開放。圖為參觀者體驗製作高考“准考證”。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當日,超過2萬名參觀者絡繹不絕地涌入1.5萬平方米的展區,感受新中國70年變遷。

張書蒸和其他69名講解員一樣,從全國各地博物館的選拔中脫穎而出,負責本次講解工作。

不到中午12點,她已經接待了三批觀眾。她記不清自己回答了多少個問題,但其中一個讓她印象尤為深刻——能不能介紹一下70年來老百姓生活的變化?

這並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就能説清的問題。然而,現場陳列著的各種充滿年代感的物品卻給出了答案。

展廳內棕黃色的地毯上印製著年份數字,從1949到2019,成就展採用編年體形式,帶領觀眾沿著“時光隧道”,跟隨歷史年輪,回顧新中國走過的歷程。

被玻璃罩住的“北京”牌電視機比手掌稍大,作為中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帶領著社會進入“圖像世界”;紅漆鐵皮的“東方紅”拖拉機在展區裏仿佛仍噴發著濃煙,它的成功生産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産拖拉機的歷史;作為第一代化纖産品,如今被放在陳列間的“的確良”衣物曾是風靡全國的布料;已經退出歷史的BP機是中國通訊技術發展的注腳,路過的孩童不停地詢問父母它是什麼,家長們則露出會心微笑。

不少來自老百姓家中的日常物品走進展廳,數個家庭場景勾起遊客回憶,讓參觀者感懷時代變遷的同時,也意識到70年的歷史是由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歷史所組成。

20世紀50年代的婚房,一張土炕、一盞煤油燈、兩三件簡單傢具,幾乎就是全部家當;改革開放後的20世紀80年代,一戶城市家庭內,電視、冰箱、電風扇成了“標配”;進入新時代,普通的安居住宅是寬敞的客廳、齊備的傢具和電器,透出幸福愜意的生活。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慧走進千家萬戶,智慧家居讓生活更加美好。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的韓悅在一群塑像前駐足觀看。群像描繪的是20世紀70年代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代表秘密簽訂“大包乾”契約的場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以“包産到戶”“包乾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開始興起。

9月24日,“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向公眾開放。圖為參觀者在“三轉一響”等老物件生活物品展區前拍照。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從小崗村走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祖國的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韓悅説,“我希望自己在將來,也能為中國農業發展盡當代青年的一份力量。”

一旁拉起的“高考場”警戒線吸引了過往遊客的目光,兩排蠟塑的考生正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標語下奮筆疾書。1977年,曾中斷10餘年的高考制度恢復,對中國社會産生了深遠影響。制度的力量使中國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改變了成千上萬學生與家庭的命運。

在恢復高考的展區旁,觀眾可通過拍照掃碼,生成一張屬於自己的1977年高考准考證。60歲的李文友拍下准考證照片後,依舊圍繞著“高考場”轉來轉去,仔細地觀察,久久不願離開。1977年,18歲的他頂著炎炎烈日在重慶市參加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試”,當天的場景至今曆歷在目。李文友感慨道:“高考是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改變了我們無數人今後的命運。”

“展覽到這裡就結束了。”張書蒸再次仔細調整了耳旁的麥克風,對身邊的觀眾説道。這是她當天接待的第四批觀眾,在介紹過程中,她一直在回想著心中的那個問題。

從“屹立東方”到“改革開放”,從“走向復興”到“人間正道”,新中國70年社會變化,是物質條件的逐漸富足,也是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她相信,在“時光隧道”中,一件件展品會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