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裝備方隊來講,閱兵主要閱裝備。裝備技術保障工作關係到訓練能否正常進行,更關係到閱兵的成敗。這些默默無聞的技術保障人員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兵專家”。他們,正是護送戰車馳上長安街的“幕後功臣”。

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在閱兵集訓點裏採訪了幾位“兵專家”。

張海波:“誰都可以失誤,唯獨修理工不行”

某方隊修理工張海波戲稱自己處在幕後的幕後,不僅沒能露臉,甚至車都沒上去。令人驚訝的是,張海波沒上車並不是因為技術不過硬,而是因為技術太精湛,被組織安排當了教練員。

官兵們説:“他能把兩種車型整車拆卸,再重新組裝起來。”

“修理工是方隊的最後一道防線,誰都可以有失誤,但唯獨修理工不行。”雖然技術過硬,但張海波卻從不敢鬆懈。

一次夜間訓練,張海波用余光瞟到旁邊的突擊車大燈亮度不夠穩定,當即判斷可能是電瓶虧電;還有一次,他通過觀察前車尾氣顏色就判斷出發動機故障……

“海波,鋻於你的專業素質非常過硬,組織想把你從隨車駕駛員的崗位調整為教練員,你考慮下!”方隊政委劉強考慮整體訓練質效勉為其難地找張海波商量。

“組織咋安排,我就咋幹!”張海波爽快地答應了。其實,作為一名32歲的老兵,張海波知道這可能是他接受檢閱的唯一機會。

走到幕後的幕後,張海波立刻轉變角色,跳出棋盤看棋局,把精力從單車上升到了整個方隊上。

為了降低車輛的故障率,他和廠家一同研究制定了15項95條不拋錨措施細則、日檢查367項流程和6個加改裝方案,均通過了閱兵聯指專家組評審。

葉有義:“裝備維修場就是我們的閱兵場”

直徑3毫米的發動機皮帶線繩脫落,他能在轟鳴的馬達聲中分辨出微小的雜音;傳動軸螺絲鬆動,在戰車熄火的瞬間,被他敏銳地抓住一絲異響;旁通閥固定卡片不緊固,他根據變速箱裏的共振聲響,便能準備判斷出故障原因……

談起葉有義,某方隊的官兵仿佛有著説不完的故事。在大家眼裏,他儼然就是方隊引以為豪的“戰車神醫”。

從2005年某新型戰車列裝單位以來,三級軍士長葉有義始終堅守在裝備維修保障崗位上,對戰車“裏裏外外”如數家珍。

但“神醫”也有變身“小學生”的時候。今年閱兵任務中戰車進行集中整治,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他也是第一次遇到。正好方隊邀請了一些廠家技術員協助完成任務,40歲的葉有義跟他們探討疑難問題,遇到棘手故障一起研究解決辦法,記下了厚厚一摞筆記。一路工作一路學,臨走的時候,連廠家技術員也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如今,葉有義又瞄上了另一個目標:單位部分戰車更換了新型發動機,前幾天他剛買來了相關的理論書籍,準備閱兵結束後自學掌握維修理論。

“這款發動機的結構原理較原來的差異大,單位還沒有人掌握維修保養的方法,但時間不等人,自己就來‘第一個吃螃蟹’。”葉有義告訴記者,“作為一名修理工,裝備維修場就是我們的閱兵場。”

閆偉:“最完美的標準是被忘記”

周圍早已漆黑一片。

此時,在一輛戰車下,戴著頭燈、滿手油污的某方隊修理工閆偉,正在檢查車輛底盤情況。他躺在修理專用躺板上,眼睛像是放大鏡一樣,從油路、水路,到氣路、電路,逐個點位對底盤進行掃描,底盤情況、隱蔽部位、各傳動件潤滑情況等,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車輛無恙迎接翌日曙光。

閆偉記得,1959年10月6日晚飯前,空軍地空導彈“英雄營”官兵對兵器進行功能檢查時,發現雷達發生故障。有人建議吃了晚飯再來排故,營長岳振華卻要求馬上排除。沒料到的是,故障排除僅8個小時以後,一架RB-57D飛機就向他們飛來並被擊落。從此,“故障不過夜”成為地空導彈兵一個雷打不動的規矩。

作為新時代英雄部隊傳人,閆偉把“故障不過夜”細化成“隱患不出場”“今日事今日畢”等要求,先後梳理出上百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節點問題,一一寫進技術檢查標準,更總結出“望、聞、問、聽、摸”五步排故法。

對於修理工而言,什麼樣的標準是最好?閆偉有自己的答案:“對裝備保障人員而言,最完美的標準是被忘記。當大家想不起你,自己派不上用場,就説明工作做到位了。”

雖然最終無法駕駛戰車通過天安門,但是閆偉還是覺得很幸福:“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一樣有忠誠!戰車昂首通過天安門,就是我們最好的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