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昨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借助産品原件、沙盤模型等實物,對70年來相關領域取得的150個“新中國第一”進行展示,其中北京有10項。記者了解到,整個展覽涉及北京的成就有近50處。記者將按照時間發展,逐步揭秘北京在70年來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第一個十年中,北京成功治理龍須溝,建成新中國第一座現代電子管廠,國內首座民用機場啟用,新中國第一台內燃機車在北京試製成功。在新中國成立十週年之際,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首都十大建築全部完工。

9月24日,觀眾在參觀北京成功治理龍須溝的展板。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1950年

花693.4萬斤小米成功治理龍須溝

天壇北門的金魚池小區內水清樹秀,一派祥和。很多人都不會想到,這裡曾經就是老舍筆下的龍須溝。

新中國建立初期,北京的許多街道,尤其是勞動人民聚居的地區都沒有下水道,骯髒程度最嚴重的就是龍須溝,離半裏路就可聞到臭味。龍須溝一帶的居民,多是零散工人、三輪車夫、貧苦市民,這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也沒有一所像樣的大瓦房,居民喝的是比自來水貴四五倍而又骯髒的井水,北京外城的全部人口是50萬,其中40萬人口的生活污水都流到曲折狹小的龍須溝裏,溝水泛著古銅銹的綠色,一年有9個月臭氣熏天。

1950年5月16日,龍須溝治理工程正式開始。龍須溝工程的概算為693.4萬斤小米,佔全市預算支出總額的2.25%。在治理龍須溝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還來到群眾中聽取附近居民的意見,這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説聞所未聞。老舍據此創作了著名話劇《龍須溝》。

值得一提的是,龍須溝工程的概算為693.4萬斤小米。當時小米是中國財政收支計量單位,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初物價波動,所以財政預決算和供給標準均以小米計算。例如從國家主席到普通職員,儘管工資是以小米計算的,但拿到的工資依然是舊幣鈔票。發工資時,以市場前一天的小米價格為準,按照工資標準的小米斤數折合成貨幣。這樣可保證拿到的工資能與市場上的小米價格相當。

“老舍若來尋故地,當驚巨變續華章”。居民在《頌金魚池小區》詩中這樣讚道。2004年4月18日,原龍須溝地區的老街坊們把老舍筆下的“小妞子”接回金魚池,為“小妞子”銅像落成舉行揭幕儀式。

1956年

亞洲最大最強電子管廠開工

聞名中外的北京798是藝術的象徵,老的廠房和當代藝術在這裡激情碰撞,活力無限。60多年前,這裡也是一片生機,在這裡,誕生了中國許多現代化工廠。

1952年起,在蘇聯和德國(東德)的技術支援下,北京開始籌建酒仙橋電子工業區。1956年10月15日,北京電子管廠舉行開工典禮,這座廠總投資1億元,設計年産1220萬隻電子管,是上世紀60年代亞洲最大最強的電子管廠,是中國電子工業和國防工業的骨幹企業,員工總數近萬人。

除此之外,酒仙橋還建起了規模龐大的北京電機總廠、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下轄706、707、718、751、797、798廠)、北京有線電廠(738廠)、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798藝術區就是在工廠舊址上改建而成。

1993年4月,北京電子管廠以經營性資産出資,2600多名幹部職工以募集的650萬元出資,加上銀行的債轉股,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後來的“京東方集團”。

2018年,京東方新增專利申請量9585件,其中發明專利超90%,累計可使用專利超7萬件,BOE(京東方)已躋身半導體領域全球第二大創新公司。2019年一季度,京東方液晶顯示屏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一。

1958年

首都國際機場建成投入使用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建成于1958年,是國內首座民用機場。

1980年1月1日,T1航廈及停機坪、樓前停車場等配套工程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1999年11月1日,T2航廈正式投入使用,同時T1航廈開始停用裝修。2004年9月20日,T1航廈重新投入使用。2008年春,機場擴建工程(T3航廈)完工。截至2017年7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擁有三座航廈,面積共計141萬平方米;有兩條4E級跑道、一條4F級跑道,機位共314個。

從1978年至2014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由103萬人次增長到8612.83萬人次,位居亞洲第1位、全球第2位。2018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成為中國第一個年旅客吞吐量過億人次的機場,也是繼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後,全球第二個年旅客吞吐量過億人次的機場。截至2018年12月,有國內(含地區)航點160個,國際航點136個;共開通國內航線132條、國際航線120條。

1958年

新中國第一台內燃機車試製成功

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鐵路只有四千余臺蒸汽機車,型號多達兩百種,分別由8個國家的30多個工廠生産。就蒸汽機車型號龐雜眾多而言,舊中國絕對位居“世界火車之最”。那時的中國鐵路曾被譏諷為“萬國蒸汽機車博覽會”。

上世紀50年代末,隨著世界鐵路內燃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鐵路運輸的迅猛發展,黨的八屆二中全會後,北京長辛店機車車輛工廠的領導萌發了製造內燃機車的想法,並得到了鐵道部和北京市委的支援。代理廠長黃英夫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多方蒐集有關資料,並從集寧借調來一台匈牙利進口的ND1型機車作試製樣機。工廠還成立了內燃機車辦公室,統籌試製工作。唐山鐵道學院、北京鐵道學院和北京工業學院的師生們也聞訊趕來協助解體、測繪。

1958年8月31日,新中國第一台內燃機車——建設型直流電傳動調車內燃機車組裝完畢,9月9日正式下線,機車的3萬多配件全部是中國製造。這臺機車採用的柴油機裝車,功率441千瓦,自重60噸,最高時速是85公里。

1959年

首都十大建築全部完工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首都北京建設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國慶工程,這項計劃包括10個大型項目,被稱為“十大建築”。

1958年9月6日,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萬里召集了北京1萬多名建築工作者開會,作關於國慶工程的動員報告。除組織北京的34個設計單位之外,還邀請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30多位建築專家,進京共同進行方案創作。建築專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人們對各項工程先後提出了400個方案,其中僅人民大會堂就提出了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並結合工程對天安門廣場提出了多種規劃意見。

1959年2月,當時的“十大國慶工程項目”最後確定。1959年,北京十大建築竣工,它們是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同屬一個建築,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已被拆除,現已重建)、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工人體育場。

此後,“十大建築”的評選又進行了多次。2009年3月“北京當代十大建築”評選活動啟動,首都機場3號航廈、國家體育場、國家大劇院、北京南站、國家游泳中心、首都博物館、北京電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廈、國家體育館榮獲“北京當代十大建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