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

●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冠軍

●中國田徑史上第一位男子奧運冠軍,集奧運冠軍、世錦賽冠軍和世界紀錄于一身的大滿貫選手

李娜

●2011年法網女單冠軍和2014年澳網女單冠軍

●亞洲第一個奪取網球大滿貫單打冠軍的選手

姚明

●2002年進入美國NBA,2016年入選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2017年當選中國籃協主席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

1971年4月13日,中美兩國乒乓球運動員在北京首都體育館進行友誼比賽。

中國極限馬拉松選手陳盆濱在奪冠後喜極而泣。

客商在中國(晉江)國際鞋業暨國際體育産業博覽會上了解安踏運動鞋。

小朋友參加2018合肥國際馬拉松親子跑比賽。

從“增強體質”到國家戰略

全民健身強壯民族體魄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新中國體育事業自發展之初,便具備了提高國民素質、強健民族體魄的“全民”屬性。在同競技體育相互促進的過程中,群眾體育熱潮不斷涌動、形態愈加豐富。

廣播體操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上世紀50年代,“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體育鍛鍊標準的實施,掀起了新中國第一個群眾體育熱潮。廣播體操的旋律、體育鍛鍊的身影,充分展示出新生共和國的勃勃生機。

改革開放後,中國群眾體育進入全面、規範發展的新階段。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健身方式開始增多,健美操、霹靂舞等項目是那個年代最時髦的運動方式。

步入21世紀,中國人的健康意識和健身積極性不斷提高。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經國務院批准,將8月8日設立為“全民健身日”。中國在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的進程中,全民健身熱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

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準成為根本目標。以馬拉松為代表的運動熱潮方興未艾。在北京冬奧會籌辦的激勵和帶動下,“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全民健身新目標漸行漸近。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今,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格局初步形成。數據顯示,中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總人數已達4億,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各類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是改革開放前的70多倍,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倍以上。

“小球推動大球”的獨特力量

靚麗而厚重的外交名片

一場因“搭錯車”引發的友好互動,最終敲開了兩國的交流大門——上世紀70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是世界外交史上的經典一幕。

體育超越國界、種族和意識形態,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70年來,體育一直是新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內容,是連接中國與世界和平友誼的橋梁。

新中國成立之初,體育戰線在打破重重封鎖、拓寬交流渠道、改善國際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為新中國的政治、外交作出了傑出貢獻。從促進民間友好交往的中日“圍棋外交”,到“小球轉動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黑白棋子、小小銀球演繹出一段段歷史佳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79年中國全面恢復在國際奧會的合法地位後,中國體育全面融入世界體育發展進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體育事務。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行,更是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全方位相互了解的機會。通過“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溝通心靈,加深了解,增進友誼,跨越分歧,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的巨大變化。

2022年冬奧會,中國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自信的表達向世界展示全新的國家形象,進一步推進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

與此同時,中國還持續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事務。目前,有超過200名中國人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任職;中國以援建場館、援助派遣教練等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體育援助;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體育也成為聯結中國與參與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紐帶。

如今,從高層出訪到體育大賽,中國體育外交不斷引爆全球“朋友圈”;新一代中國運動員憑藉著優異成績和鮮明個性收穫了世界各地的“粉絲”;老朋友一般的外籍教練和外援,展現了中國體育開放包容的環境。未來,體育在中國外交舞臺上將有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是中國外交靚麗而厚重的一張名片。

女排精神歷久彌新

競技體育不負時代使命

《攀登者》《中國女排》——2019年,中國體育史上的兩個經典故事被拍成了電影。

這是兩段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傳奇。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上了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實現了人類登山運動史上的壯舉。1981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賽上勇奪冠軍,在改革開放初期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激發了澎湃的愛國情懷。2016年,中國女排在裏約奧運會再度站上最高領獎臺,延續30多年的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擁有強大的感召力。

愛國主義、頑強拼搏、民族自信……這是競技體育的內涵與能量所在,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這是前無古人的創舉——陳鏡開的第一個世界紀錄和容國團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拉開了新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序幕;許海峰的第一枚夏季奧運會金牌和楊揚的第一枚冬季奧運會金牌,載錄了體育大國的崛起;乒乓球、羽毛球、跳水、舉重、體操等傳統強項,締造了一支支領跑世界的“夢之隊”。

這是走向世界的突破——2002年,姚明登陸NBA賽場,9年留美生涯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體育明星;2004年雅典奧運會,劉翔用驚天一躍證明“黃種人也能‘飛’”;2011年,李娜在法國網球公開賽上拿下亞洲人的首個女單大滿貫冠軍。

這是勇攀高峰的挑戰——近年來,中國體育在田徑和游泳等基礎大項和冬季項目上不斷取得突破,蘇炳添成為首個跑進百米10秒以內的黃種人,孫楊實現了男子自由泳項目的“全滿貫”,武大靖在平昌冬奧會上力挽狂瀾奪得金牌……新一代體育明星挑戰極限的勇氣和舍我其誰的底氣,激勵著更多中國人追逐夢想。

這是價值認知的轉變——競技體育的價值認知,從“唯金牌論”逐漸走向奧運精神內核的榮譽觀。拿到金牌,值得尊敬和讚揚;沒拿到金牌,只要勇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同樣值得點讚。航海家郭川、“跑神”陳盆濱、“無腿勇士”夏伯渝……隨著對體育內涵和精神的理解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平民英雄”彰顯了體育改變人生的力量。

“雙奧之城”的榮耀

承辦奧運彰顯大國擔當

從夏季奧運會到冬季奧運會,奧運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千千萬萬中國人。

北京奧運會是新中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躍升的起點。那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首次登頂金牌榜。自此,中國競技體育“多點開花”,不斷創造歷史。

更多的改變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中國人因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而更加自信,向世界敞開懷抱的態度更加明確。在國際體育舞臺上,中國聲音越來越響亮。

北京奧運會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有形和無形遺産,它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讓運動成為“家常便飯”,助推體育産業高速發展。

2015年7月31日,北京獲得第二十四屆冬奧會舉辦權,創造了同一座城市舉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歷史。中國又一次肩負起推廣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國擔當,北京冬奧會將成為又一座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2022年冬奧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有了十多年前的經驗,中國更從容、更自信。秉承“綠色、共用、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中國將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再次為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和奧林匹克精神傳播作出貢獻。與此同時,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代表團將實現全項目參賽的目標。按照“擴面、固點、精兵、衝刺”的工作節奏,中國冰雪人正在為競技水準和參賽成績的提高而努力。

冬奧會的舉行,也將再次激發中國人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情。隨著中國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加速,“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並不遙遠。

5萬億元大市場的潛力

産業火爆增添經濟新動能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體操王子”李寧空中漫步、點燃主火炬臺的場景,成為奧運史上的難忘一幕。與此同時,“李寧”——這一中國本土的體育運動品牌,也迎來了更快走向世界的契機。

中國體育産業經歷了漫長的奔跑與追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體育産業逐步興起、發展壯大,如今已經形成了以體育健身服務業、體育競賽表演業和體育用品業等為主要內容的市場框架體系,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産業門類。

1980年10月,廣州舉辦了萬寶路網球精英賽,賽事組織者依靠出售門票、場地廣告和比賽冠名權收回了全部投資,這標誌著中國體育産業化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992年,體育産業的概念正式提出。足球職業化的試點性改革,打開了中國體育産業改革的大門。隨後,體育競賽、大眾健身及體育用品市場穩步成長。體育博覽會舉行、體育競賽市場開放、體育彩票發行……中國體育産業開始進入立體化的發展階段。

2015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體育産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産業、激活賽事轉播權市場等措施,釋放了體育在經濟領域的巨大能量。

近年來,中國體育産業發展還帶動了體育同旅遊、建築、文化、教育等相關行業的跨界融合,對拉動消費、擴大就業、優化産業結構發揮了積極作用。

方興未艾的馬拉松産業、乘著改革春風的足球産業、“走出山海關”的冰雪産業……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體育産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超過1%;到2035年,中國體育産業將更大、更活、更優,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