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體育發展史演繹著一個個盪氣迴腸、屬於所有中國人的精彩故事。

新中國成立之初,體育便承擔起提高國民體質、展示國力、凝聚民心的作用。“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裏去!”這是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在那時發出的心聲。

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獲得新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新中國體育力量的登場,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與自強。

1979年9月,在墨西哥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年僅17歲的陳肖霞奪得中國首個跳水世界冠軍。“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伴著改革開放的鏗鏘鼓點,這個充滿豪情的呼聲,成為振聾發聵的時代強音,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就在陳肖霞奪冠的同一年,國際奧會恢復了中國奧委會的合法地位,重回奧運大家庭的中國體育闊步走向世界。

那是很多中國人如數家珍的鏡頭: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重返夏季奧運會賽場,許海峰為中國隊射落奧運首金。截至2018年底,中國運動員在各類國際大賽中獲得世界冠軍3458個、奧運冠軍237個,創超世界紀錄1332次……

1981年3月,中國男排戰勝南韓男排,取得男排世界盃入場券。喜訊傳來,守候在收音機旁的北京大學學生歡欣鼓舞,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個青春洋溢的吶喊,激蕩起無數中國人的愛國熱情與奮鬥豪情。

也是在那一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賽上全勝奪冠,拉開了傳奇的“五連冠”序幕,女排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高度,一直延續至今。

從女排精神到乒乓精神、女足精神,新中國體育的70年歲月承載了無數家國情懷與功勳榮耀。在百廢待興的年代,體育讓中國人找到了民族自信與自尊;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體育精神激勵著年輕人投身大潮、激蕩夢想;在新時代,體育事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凝心聚魂的強大動力。

“中國何時有人參加奧運會?何時能在奧運會上奪得獎牌?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曾幾何時,百年前“奧運三問”縈繞在中國人心頭。從解答第一問到實現第二問的目標,中國人花了半個多世紀,而從實現第二問到完成第三問,只用了24年。體育與國運息息相關,中國體育的追夢之路,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之路。

體育,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先鋒。48年前,“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推開了中美兩國交往的大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中國與世界交流之門越開越大。在中國競技體育勇攀高峰的同時,中國運動員的實力與風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和釋放。以姚明、劉翔、李娜、朱婷等為代表的優秀運動員,在世界體育進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們憑藉開放、自信的品質,贏得全世界的尊重和喜愛,展示了新一代中國運動員的精神風貌。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中國向世界敞開懷抱的態度得到了廣泛認可。繼成功主辦夏季奧運會之後,2022年冬奧會的聖火也將在中國點燃,北京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屆時,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國,再次領略開放包容的大國氣象。

體育事業的發展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8月8日成為中國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從風靡全國的馬拉松、廣場舞,到年輕人熱衷的足球、籃球;從重煥光彩的傳統體育項目,到逐步“走出山海關”的冰雪運動……健身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70年來,中國體育産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中國經濟大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體育消費被激活,健身服務業和競賽表演業日益活躍;産業體系逐步完善,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製造基地,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企業和品牌實現了“走出去”。到2035年,體育産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

70年崢嶸,中國體育同民族復興之夢緊密相連;70年拼搏,體育強則中國強的聲音越發響亮。

70年,體育強國進行時!

本期統籌:劉 菲

版式設計:潘旭濤

圖片説明:

圖①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實現“零的突破”,奪得男子自選手槍射擊比賽金牌。圖為許海峰在領獎臺上。

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攝

圖②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楊揚奪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賽金牌。圖為楊揚在領獎臺上。

新華社記者 羅更前攝

圖③④ 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

新華社發

圖⑤ 中國女排教練郎平(中)和團隊在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慶祝奪冠。

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