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余天呈還記得歷史課本中所描述的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70年來,祖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對這種變化深有體會。尤其是科研水準從基礎薄弱到如今飛速發展,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案例。”

這是海內外青年學子的共同感受。他們切身體會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恩于祖國發展讓自己有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對未來更是充滿希望。

巨大變化彰顯中國速度

“小康是中國人幾千年的願望,無數代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在實現小康的進程中,恐怕沒有什麼時代,比新中國70年做得更好。我們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都能證明這一點。”廣東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生郭衛星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史和中國經學,隨著對中國歷史的了解逐漸加深,他對新中國7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愈發敬佩和感動。

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郭衛星還記得自己年齡很小時,哥哥姐姐正上初中,需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去上學。他們平時住校,週末回來還要幫家裏放牛、打野菜,幹各種農活。“那時候,外面的世界對我們來説,還非常遙遠。”郭衛星説。

但到他上初中後,生活水準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那時,電視機開始更新換代,手機開始普及。我所居住的小縣城裏新樣式的房子、嶄新的公共汽車越來越多。”就是一起上學的學生,也讓他覺得不一樣了,“同學們開始追求時尚,越來越嚮往走出去。這種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心理狀態上的改變,和當時中國的發展是相呼應的。”

劉崎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小村莊,如今在莫斯科大學全球化進程係攻讀國際關係專業碩士學位,同樣身處祖國的變化之中,“記得小時候看見大人們用傳呼機聯絡,覺得新奇又好玩,而如今轉眼間智慧手機已經鋪天蓋地,5G時代即將到來。再看我們的高鐵發展,科技進步,無不彰顯著中國速度。”劉崎説。

感恩有受更好教育的機會

2008年,郭衛星如願考上大學,實現了自己的讀書夢想。“我從湖南省東南部一個小縣城走出來,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既是自己、家庭和師長付出努力的結果,更得益於祖國的發展。在接受教育方面,我比父輩更加幸運。”郭衛星説。

從小在廣東白雲山下長大的陳姍姍,同樣感恩于祖國給予的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我為自己在中國長大感到幸運。我出生時,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還沒現在這麼快,但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給無數家庭帶來希望,也讓我們有了讀書的機會。”陳姍姍説。

讓她更覺幸運的是,自己還獲得了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教育部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陳姍姍正是其中之一。“我趕上了出國留學熱潮,有機會赴德國學習。如今公派留學生的資助金額大幅提升,我們出國留學有了更好的經濟保障。”

在國外留學的劉崎感嘆道,正是中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學子有機會負笈海外留學。“隨著居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國家留學政策的變化,有條件走出國門學習的學子數量不斷攀升,中國留學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足跡。”

祖國強大讓我們自豪

祖國的日益強大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讓青年學子感到自豪,也讓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更為寬廣。

從就讀于清華大學到就讀于麻省理工學院,專業方向從電子資訊科學和統計學到電腦科學,余天呈感受到了自己所從事的科研領域中發生的變化。“國內的科研團隊之前多是跟隨國外技術發展的腳步,如今在一些領域,我們正在由跟隨者變成引領者,這是很了不起的轉變。”余天呈説,“我也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更感興趣了,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只有互相了解,才能互相理解。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留學生提升了文化自信。”

在德國求學的陳姍姍也發現,在她周圍,不少外國朋友希望了解中國。“記得在一次城市生態會議上,我遇到一位能講流利中文的外國學者,她説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學習中文、了解中國很有必要。”陳姍姍説。

在俄羅斯留學期間,劉崎結識了很多當地的師生朋友。“在課堂上,老師常與中國學生探討有關中國的話題。在餐廳吃飯時,鄰桌的俄羅斯夫妻聽到我們是中國人,便和我們熱情地攀談起來。漢語學習在俄羅斯日漸火熱,正是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體現。”劉崎説,“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必須擔負起時代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誓言。對留學海外的中國學子來説,更要時刻心繫祖國,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