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殘片是大部分秦俑修復前的狀態。張旭 攝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文物修復師馬宇:懷敬畏之心 讓秦俑重現千年風采

中新網客戶端西安9月18日電(張旭)秦始皇兵馬俑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實際上,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在出土時,並不像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那樣氣勢恢宏,多呈倒伏狀,甚至只有殘片散落在地面。

47歲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馬宇,27年來一直致力於讓這些歷史瑰寶以完整的形態,呈現在世人面前。“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因此,對待文物必須時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這是我從進入文物修復師這個行業一直保持的初心。”

敬畏文物

馬宇的父親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館以來,就一直在這裡從事雕塑工作,這讓馬宇從小與兵馬俑結緣。他13歲時一次路過兵馬俑一號坑,抬頭偶然看到父親創作的那組浮雕,年少的馬宇第一次對古老的兵馬俑産生了強大的好奇心。

大學畢業後,馬宇從事的是室內設計工作,但從父親同事那裏得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招聘文物修復師後,兒時的夢想又發芽了。

  馬宇講述文物修復中的故事。張旭 攝

1992年,馬宇回到父親曾工作過的地方。憑藉著紮實的繪畫功底和從小來自父親的耳濡目染,馬宇脫穎而出。不久,中國和義大利聯合舉辦了第一批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通過推薦和考試,馬宇成為來自全國各地20名學員中的一員。

三年的培訓中,馬宇學習到了陶瓷、青銅、鐵器等不同質地材料文物的修復方法,在實踐中摸索出了毫釐之間的差異,這為他之後的修復工作奠定了基礎。“這次培訓其實是義大利對中國文物保護修復事業的一次援助。”馬宇説。

他至今仍記得自己在培訓班的實踐課老師名叫碧娜,是一位金髮碧眼的義大利女士。有一天,陶片滾落的聲音在課堂上響起,一位同學不小心踢倒了一片陶片,碧娜老師發飆了,她嚴厲斥責了這名同學:“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任何一次大意和失誤都可能帶來不可逆的嚴重後果,我們必須懂得敬畏文物。”

“敬畏文物”——成為影響馬宇一生的信念,“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你把它破壞了就不可能把它復原回來,我們要憑自己的良心把這件事情做好,這是一個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最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

讓秦俑重現往昔風采

馬宇對記者表示,深埋地下數千年之後,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大部分陶片和地下環境已經融為一體,突然出土,會給兵馬俑的存身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為避免環境變化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修復工作必須在坑內原始的自然環境下進行。

馬宇記得,最初加入兵馬俑修復團隊時,工作環境十分艱苦,一邊是敞開式的深坑,一邊是用玻璃圍成的工作間,他在這兩個地方來來回回,反反覆復忙碌了十多年。每當夏季來臨,覆蓋著大棚的兵馬俑坑就成了大蒸籠,坑內的溫度甚至會達到40攝氏度以上,“但難的不是燥熱的環境,而是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持續保持冷靜”。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石鎧甲。張旭 攝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一件國寶級文物,一件秦代陶俑所披掛的石制鎧甲。這件石鎧甲由612片青灰色石片組成,但最初出土時卻只是一堆零散的石片,馬宇用了一年時間將它修復完成,這也是秦始皇帝陵石鎧甲坑修復完成的第一件完整的石鎧甲。

最初拿到這些石甲片時,馬宇曾感覺到這次修復難度極大,因為這六百多片甲片形狀各異,有長方形、正方形、舌形、直角梯形、橢圓形,還有異形甲片。一番準備之後,馬宇為甲片一個個編號,想像、論證它原本應有的模樣,在一次次嘗試、重組之後,他最終將這副石鎧甲一片片重新綴起。

“修復石鎧甲花了很多工夫,學了很多東西,做了很多準備,比方説甲片之間的每一根銅絲都是我自己去市場買回來,一根根連綴起來的。”

後來,上級批示將這件石鎧甲以立體方式展出。修復後的石鎧甲被披在一個兵馬俑身上,大秦王朝戰士英武威風的形象由此浮現在世人眼前。

文物修復是與古人“對話”

在馬宇27年的從業經歷中,他除了承擔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工作之外,還參與過西藏布達拉宮的壁畫,河南洛陽山陜會館琉璃,漢中33件青銅器、陶器、鐵器以及河南三門峽虢國博物館4件青銅器等文物的保護修復項目,累計修復文物約200件。

2014年,他在一次清理陶片時,意外發現陶片背後留有一枚指紋,他猜測這應該是2000多年前的工匠在製作兵馬俑時留下的。隨後,更多的指紋被發現,這讓馬宇興奮不已。

看到這些指紋時,他覺得自己跨越了2000年的時光長廊,與古人進行了一次對話,“你會看到他們幹活時聚精會神的樣子,看到他們遇到難題時埋頭思索的樣子,甚至可以看到他們完成一件藝術品之後的會心一笑。”

帶著這樣的想像與敬畏,馬宇在修復文物時,每進行一道工序,都會詳細地寫下工作記錄,為每一件文物建立檔案,手繪文物病變圖,“這些數據和圖畫可以留作更深層的研究,也承載著我對每件文物的珍愛以及對古代工匠們的敬重”。

  馬宇展示保存的文物修復手繪圖。張旭 攝

馬宇説,只有細緻繪畫才能對文物有著更深刻的認識,他會儘量把修復檔案做得完整一些,把得到的資訊一一記錄下來,這是對古代先輩們負責。

現在,秦始皇兵馬俑身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技術和材料也將陸續産生,“埋藏在兵馬俑身上的這些秘密,我們這一代人解不開,後人也許會解開,這些文物檔案,將是我們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