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青年網佳木斯9月2日電(見習記者 劉逸鵬 記者 楊維瓊 綦智鵬)“這裡是我國‘最早迎接太陽的墾區’,為全國近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提供著有力的保障。” 站在八月末的建三江七星農場,放眼望去,盡收眼底的是隨著平坦的地勢一路鋪開的綠色。離秋收的時間越來越近,輕吸一口這裡的空氣,整個鼻腔仿佛都能觸到那股若隱若現的香甜味。
耳邊是園區講解員詳細介紹的聲音,但記者的目光很難離開那個在綠色的稻海裏埋頭檢查水稻籽粒飽滿度的身影。
金立軍在試驗田裏查水稻情況。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劉逸鵬 攝
一身迷彩服,一雙大膠鞋,雙手上的老繭清晰可見。質樸是黑龍江省七星農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兼化驗室主任金立軍給人的第一印象。從他雙眼的余光裏總能發現那不時迸發的熱情。
作為老一代北大荒人的後代,金立軍對這份土地的熱愛與敬畏是流淌在血液裏的一脈相承。
當被問起當初返回家鄉的原因,眼前這個東北漢子沒有絲毫遲疑,“我沒有考慮太多,總想著用自己所學為家鄉和百姓做點實事。”
2005年,從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畢業之後,金立軍便一頭扎進北大荒新一輪的建設工作中。
可迎接金立軍的卻是諸多不適。
“我剛來的時候,這裡什麼都沒有,試驗區和辦公區是緊緊挨在一起的一排平房,連試驗田都只有300畝,全部工作人員只有七個人。”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但是由於工作的需求,那時的金立軍往往一兩個星期不能回家一次。“我記得工作的第二年,有一次開展與大豆有關的實驗項目,每天早上八點、下午兩點、晚上八點我都需要去觀察樣品。人手根本不夠用,條件也十分艱苦,我經常半夜打著手電去查看樣品作物。”
回想起那時的艱辛付出,金立軍坦言,“也想過放棄這份工作,可一想著要丟掉自己所學,總會有諸多不捨。起初的七個人,現如今也只剩下我一個了,我還想繼續堅守下去。”
如今,他帶領化驗室的科技人員,每年擔負著七星農場120多萬畝耕地的土壤、肥料檢測和新技術推廣工作。哪怕擁有配套完備的實驗室與産業園區、成熟可靠的實驗團隊,金立軍的工作強度依然沒有絲毫的減弱。
金立軍在化驗。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劉逸鵬 攝
每天五六點,金立軍就會到實驗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除了完成各項試驗還需要到田間地頭考察農作物生長狀況,往往一工作就是數十個小時。在最繁忙的5月份,他甚至淩晨三四點就得到田裏採集土樣,“等六七點之後,賣早餐的攤子支起來了,就隨便去買點餅子和饅頭對付兩口。”就這麼簡單地吃過早餐,他們又繼續投入到繁忙的採集工作中,晚上六七點才能結束實驗田裏的採集工作。但回到化驗室後的工作也並不輕鬆,加班加點地做化驗搞分析是常有的事情。
由於飲食不規律,常年化驗室與土地間兩點一線地忙碌,加上長期接觸化學藥劑,金立軍患上嚴重的口鼻腔疾病。
可無論多困難,金立軍從未有絲毫的抱怨,無數個寒來暑往,他總是披星戴月深入田間搞調查,冒著寒風到種植戶地塊採集土壤、植株和籽粒樣品,園區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
金立軍告訴記者,剛開始去種植戶地塊採集土壤的時候,農戶們還會很疑惑:“你拿俺家的土幹嘛呢?”但是到後來,農戶們會主動跟他們交流溝通,“土化驗得怎麼樣啊”“建議卡什麼時候給我們啊”……現在,還會有其他市的人主動把自家的土送過來請他們幫忙檢測。
十四載的時間,從僅有一排平房的工作區與300畝的試驗田,到佔地500畝的示範園區與120萬畝的綠色稻田,作為七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第一批大學生及最早參與園區建設者的金立軍見證了這裡一點一滴的變化,在這裡奉獻了全部的青春熱血。
建三江七星農場。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劉逸鵬 攝
今天的建三江墾區,一年的糧食産量可以滿足全國人民十天的糧食需求,而七星農場一年的糧食産量就能滿足全國人民一天的糧食需求。
糧食産量上去了,可金立軍深知,土地是非可再生資源,一味的索取只會使土壤越來越貧瘠。
而要保證土壤有足夠的養分供應容量和強度,保持土壤養分的攜出與輸入間的平衡,不僅依靠科學的施肥,還要依靠秸稈還田等措施,把作物吸收的養分“歸還”土壤,才能確保土壤肥力。
近幾年,金立軍和團隊共檢測土壤樣品19000多個、肥料樣品450個、植株樣品4960個,修訂和完善了七星水稻施肥指標體系,開發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秸稈還田技術,使土壤肥力得到補充,從而達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品質的目的。
在生産施肥的關鍵時期,他總會在田間地頭辦流動課堂,為種植戶們科普施肥知識、提出施肥建議指導,引導種植戶科學種田。
種植戶們從不信任不放心,到現在主動找金立軍學習相關知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廣泛應用,背後的付出只有他自己知曉。親人團聚、假期陪愛人、孩子出去旅遊,這些在別人看來簡單的願望對於金立軍來説都是奢求。當問起和孩子最難忘的事情,金立軍始終記得有一年春播時期,兒子高燒不退,自己卻需要指導農戶施肥無法走開。等趕回家看到依舊無精打采的兒子,內疚和自責都顯得那麼無力。“懊悔無法避免,可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想著把事情做好。”
目前,通過金立軍團隊的努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建三江累計推廣面積達1023萬畝,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了5.2%,累計增産糧食43萬噸。可金立軍始終卻説:“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不算什麼。”
七星農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團隊在他的帶領下,發揮了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和示範推廣的橋梁紐帶作用,共向種植戶累計發放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5萬多份、農業技術實用手冊10萬多份,實施病蟲害監測預報800多次,培訓基層農業技術人員1800人次,培訓本場種植戶及周邊市縣農民5萬多人,幫助前來諮詢的種植戶解決技術難題300多個。
紮根北大荒,回報黑土地,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三江平原在祖國的東北角寒地生花,讓中國飯碗在北大荒人手中傳承,是金立軍和他的團隊一生堅守的人生信條,而他也一直在為此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