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歲月厚厚的封塵
敞開心的世界記憶的閘門
一幅幅 一幀幀
不能忘卻的畫卷
引領著我們
默默地前行
就在開國大典的同一天,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成立,新中國的對外出版發行事業,就此開啟。從當年的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到今天的中國外文局,一個個鼎鼎大名的機構在這裡掛牌,一本本講述中國故事的多語種著作從這裡走向世界。
與新中國同時誕生的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是新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專業對外傳播機構。70年來,中國外文局秉承“向世界説明中國”的使命,用40余種文字在全世界累計發行了8萬餘種、18.7億冊書刊雜誌,成為溝通中外的重要橋梁。70年來,中國外文局不忘初心,只為向世界講述更精彩的中國故事,傳播更真實的中國聲音。
新外宣 為新中國發聲
1950年1月1日,《人民中國》(英文版)創刊,這是新中國第一本外文期刊。隨後,新中國第一份綜合性世界語雜誌《人民中國報道》、第一本大型綜合性畫報《人民畫報》、第一份面向西方讀者的文學雜誌《中國文學》、第一份英文週刊《北京週報》以及《中國建設》等相繼創刊。新中國的對外出版發行事業由此起步。70年來,中國外文局持之以恒地對外講述中國故事,成為溝通中外的橋梁。
毛澤東同志為新創刊的《人民畫報》題寫刊名,他連寫六遍,在最滿意的那張上畫上了兩個圈。英文版《北京週報》是毛澤東每期必看的刊物,並借助它來學習英文。周恩來同志親自為《人民畫報》審稿三年多,《中國建設》(現《今日中國》)和《北京週報》就是在他的倡議和主持下創辦的。鄧小平同志對《北京週報》的版式調整作過指示,還為《人民畫報》題詞。江澤民同志為《北京週報》日文版題詞,併為《中國與非洲》雜誌題寫刊名。胡錦濤同志為《北京週報》紀念中巴建交55週年專刊致辭。
在中國外文局迎來建局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信中肯定了中國外文局70年來的外宣工作,對繼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寄予殷切期望。
今年年初,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中心教授潘維廉將自己在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寄贈給習近平總書記。2月1日,在接到寄贈的新書後,習近平給潘維廉教授回信,讚賞他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4個多月後的6月25日,在赴日本出席G20峰會前,習近平主席給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主辦的“熊貓杯”全日本青年徵文大賽中的獲獎日本青年中島大地回信,並寄望兩國青年為開創兩國關係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外文局,還是群賢畢至的地方。曾任國際新聞局首任局長的喬冠華,兼任過《人民中國》首任總編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蕭乾曾任《人民中國》副總編輯。漫畫家丁聰曾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中國文學》創建時,特邀茅盾擔任主編,以翻譯《安徒生童話》而聞名的翻譯家葉君健任副主編。作家馮亦代曾擔任英文《中國文學》編輯部主任,詩人、作家徐遲曾擔任《人民中國》編輯……
為《中國建設》等雜誌撰稿的也是一連串閃光的名字:經濟學家冀朝鼎和勇龍桂、科學界的李四光和竺可楨、戲劇界的梅蘭芳、音樂界的賀綠汀、古生物界的裴文中、考古學界的夏鼐、宗教界的趙樸初和丁光訓……
各個編輯部裏匯聚了眾多翻譯家:愛潑斯坦、楊憲益、段連城、張彥、戴妮絲、沙博理、路易斯 卡提歐、魏璐詩、戴乃迭、李莎……
名家輩出、大師雲集。中國故事因他們的講述而更加精彩。
用事實説話 傳遞最真實的中國聲音
新中國意味著劃時代的變革:藏污納垢的舊社會被埋葬了,自由平等的新社會到來了。時任《人民中國》社會組組長的蕭乾敏銳地把握住了歷史性變化。他用英文撰寫的《她們重見天日——記北京的妓女改造》,通過一個個浸透血淚的妓女自述,再現舊社會的人間悲劇。這篇報道充滿事實、細節,沒有半句説教。《人民中國》的創辦者之一張彥説,任何外國讀者看了這篇報道,都會明白為什麼中國老百姓説“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最具歷史意義的重大變革之一。為了讓海外讀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土改,蕭乾扛著背包深入到湖南嶽陽回龍鄉,待了整整一個月,與農民同吃同住。當象徵土改勝利的燒地契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面到來時,蕭乾拍下了他平生最得意的一張照片。他曾自豪地説:“有什麼比隨著燒地契升起的黑煙,農民臉上泛出的喜悅,更能代表土改運動的呢!”照片不但在第一、二屆全國影展上展出過,還被印在美國《生活》雜誌的封面上。報道《土地回老家》以英俄兩種文字刊發後立刻引起轟動,被譯成10余種文字,尤其在一些亞非拉的第三世界國家,被當作了解中國土地改革最生動的教科書廣為流傳。
《中國建設》著名記者愛潑斯坦1965年第二次赴藏採訪時,敏銳地注意到在西藏各地的黨政機關和教育醫療等部門出現了大批藏族幹部,其中許多人原本是農奴和奴隸。在《從奴隸到工人——拉珠一家》和《農奴出身的藏族幹部在鬥爭中成長》等報道裏,藏族幹部群眾的親自講述,新舊兩個時代的鮮明對比,使報道具有無可爭議的説服力,在國際輿論界引起強烈反響。
毛澤東同志曾讚揚《中國建設》“用事實講話”的辦刊方針。海外讀者正是從這些充滿翔實細節的報道中理解了新中國所帶來的偉大社會變革和深刻歷史意義。
1981年6月19日,《人民中國》文字記者沈興大和攝影記者劉世昭從天安門出發,騎著飛鴿牌加重自行車,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向南,展開了為期408天、總行程達5000多公里的“大運河之旅”採訪報道。一路上,他們經過了6個省市,採訪了53個縣市77個村鎮,訪談了上千人。沈興大僅採訪日記就記了7大本10萬多字;劉世昭拍了100多個膠捲。這組報道用鮮活的細節和精彩的圖片全面展示了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大運河及兩岸人民的日常生活。長達20余萬字的連載,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運河熱”。日本神奈川日中友協連續6年組織了190人次,來華進行大運河自行車之旅。日本愛媛縣的一位老讀者在來信中寫道:“我每期總是最先閱讀《大運河自行車之旅》。它那始終輕鬆的筆調,具有著不可思議的魅力,將我帶入無比愉快的‘中國之旅’中。”
新時代 新作為
中國外文局的70年是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的70年,是見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70年。中國外文局的事業與新中國一起發展壯大。
1949年成立之初,中國外文局一年出版的圖書只有8種,而今天中國外文局每年以40余種文字出版近5000種圖書、編輯34種多語種期刊、運營30余家多語種網站以及47個海外微傳播媒體賬號,書刊發行到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網路受眾遍及世界各地。
黨的十八大以後,世界對中國故事的興趣更加濃厚。世界各國迫切想要了解中國為什麼會取得如此驚人的發展成就,中國共産黨是如何治理如此巨大的國家,中國發展模式能否為本國提供經驗借鑒……
中國外文局舉全局之力,集全國行業英才,在2014年9月和2017年11月先後出版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已出版28個語種32個版本,成為對外出版和對外宣傳的第一品牌。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與新時代同步,中國外文局進入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新媒體品牌建設效果明顯:2018年,中國網英文品牌欄目《中國3分鐘》累計閱讀量4.2億次,有3期節目單期閱讀量突破2000萬,閱讀量、播放量再創新高。以外籍主持人和新聞評述為特色的統一品牌“第三隻眼看中國”短視頻系列産品覆蓋8個語種,出品節目172期,總播放量達到1500萬。局屬媒體在境外社交媒體平臺開設13個語種的47個賬號,總粉絲數量達5275萬。
——本土化戰略開花結果:《人民中國》日文版策劃、版式設計和印刷均已全部在日本完成。《今日中國》阿文版成為中東地區報道中國最權威的雜誌,西文版成為拉美人民打破西方新聞封鎖、了解真實中國的窗口。目前,已與30個國家共建50余家中國主題圖書海外編輯部,在對象國出版中國主題圖書300余種,對外漢語教材通過競標進入美國7個州的國民教育體系。今天的中國外文局已經成為中國對外出版圖書文種最多、品種最多、發行範圍最廣的出版發行機構。
中國步履不停,精彩的中國故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中國外文局的媒體人與出版人相信,他們的講述將使中國故事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