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11日電 題:砥礪奮進!走好“新時代趕考路”——喜看京畿大省河北滄桑巨變
新華社記者孫傑、張濤、齊雷傑、閆起磊
這是一片革命的土地,新中國從這裡走來:70年前,毛澤東同志率黨中央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啟程,“進京趕考”;
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70載滄桑巨變,如今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冬奧會籌辦等重大機遇,京畿大省正乘風破浪,在“新時代趕考路”上砥礪奮進。
傳承精神:牢記為民初心,重在民生福祉
雖然天氣炎熱,但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小院裏參觀者絡繹不絕,解説員的快板聲不時迴響:“毛主席,親切的囑咐牢記住,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好作風,警惕糖衣炮彈來進攻,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又不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河北廣大幹部群眾“趕考”腳步從未停止,“趕考”精神始終薪火相傳。
地處太行山區的平山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國家級貧困縣的“窮帽子”,平山一戴就是32年。
“平山縣等25個河北貧困縣脫貧摘帽!”看到消息的那一刻,西柏坡村老黨員閆青海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
“黨中央離開西柏坡70年了,一直都惦記著咱老區。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扶貧投入力度最大、老區面貌改變最明顯、老區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幾年。”談起脫貧,閆青海滿是興奮。
平山是河北省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按照省委部署,省領導帶頭包聯脫貧任務較重的市和深度貧困縣,實施市縣黨委、政府落實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擂臺賽”制度,層層壓實責任。
“活了大半輩子,做夢都不敢想,咱還能住上縣城的樓房。”58歲的淶源縣桃木疙瘩村村民呂成文説。過去,呂成文住在海拔近2000米的深山坳,房屋低矮破舊,生活困難。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呂成文和1萬多名鄉親住進了縣城現代化的安置小區。
呂成文“挪窮窩”的故事,正不斷在河北各地“上演”。記者從河北省發改委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河北已累計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16萬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萬多人。
為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河北在搬遷安置區附近配套建設産業園區,引進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手工業和現代農業項目,方便群眾就近打工。
按照河北省扶貧目標,明年上半年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建立長效機制,對低保戶和困難群體採取幫扶救助措施,防止返貧和産生新的貧困人口。
“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都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扎紮實實解決好。”河北省委、省政府近年來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年著力實施20項民心工程。
河北從嚴從緊安排一般性支出,新增財力重點向民生傾斜。去年全省財政用於民生支出6163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
記者在河北各地採訪時發現,政府部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引進京津優質資源,實現了當地百姓看病少折騰、就近上好學。
目前,河北與京津合作醫療機構達到400余家,全省90%以上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療機構和2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已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系統。
河北與京津高水準中小學加快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共用優質數字資源。全省60所職業學校與京津兩市200多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河北高校與17所京津高校組建了9個京津冀地區高校協同創新聯盟。
搶抓機遇:乘國家戰略東風,謀高品質發展
在保定市“一號重點項目”——河北京車軌道交通車輛裝備有限公司造車基地施工現場,塔吊林立。不久的將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城際列車將在這裡製造生産。
“這是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成功引進的北京重大疏解項目。”保定市發改委高技術産業處處長田合永説,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京津冀地區有影響力的現代化、智慧化綠色軌道交通裝備企業。
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河北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共下協同發展“一盤棋”。
機遇接連而至。河北舉全省之力推進重大國家戰略落地實施,全力抓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冬奧會籌辦三件大事。
5年多來,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等一批製造業疏解大項目落戶河北。同時,廊坊、保定、石家莊、滄州等地利用現有商貿物流産業基礎和交通優勢,積極承接北京區域性批發市場轉移落地。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河北共引進京津資金約1.8萬億元,佔全省同期引進省外資金的一半以上。
今年5月14日,雄安新區容城縣人民政府發佈徵收土地和補償安置方案公告,標誌著雄安新區徵遷安置工作正式啟動,由頂層設計轉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雄安新區將堅持突出主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佈局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金牌將主要在張家口崇禮賽區産生。當地抓住契機,努力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
崇禮滑雪場目前已達到7家,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端滑雪聚集區。實現從冬季為主向一年四季拓展,168哥倫比亞超級越野賽、半程馬拉松等一批戶外體育賽事活動,讓崇禮這座體育之城雛形顯現。崇禮借“白色經濟”發展第三産業,全部財政收入從2015年的4.4億元增長到去年的10.15億元。
河北乘著國家戰略東風,加快自身産業轉型升級。“我們切實感受到,近幾年河北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含金量越來越高,力度越來越大,申請來我們‘孵化器’創業的中小企業都排起隊了。”唐山百川創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孟昭説。
2018年,河北三次産業結構由2015年的11.5:48.5:40,優化調整為9.3:44.5:46.2,佔比排序首次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轉變。主導産業方面,裝備製造業迅速壯大,2016年以來增加值持續超過鋼鐵工業,改寫了“一鋼獨大”歷史。
提升“顏值”:鐵腕治霾有力度,生態環境大改善
曾幾何時,燕趙大地霧霾頻發,每到秋冬季節,全省中南部經常籠罩在濃濃霧霾之下。
近幾年,河北的“生態顏值”已發生很大改觀。變化背後,是河北鐵腕治霾,推動全省經濟結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的結果。
據了解,2013年以來,全省鋼鐵産能壓減累計超過8000萬噸,一批玻璃、煤炭、水泥等産業退出,工業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針對秋冬季散煤污染,河北近年來大力實施氣代煤和電代煤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改造535萬戶,大量農村群眾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傳統取暖方式。北京周邊廊坊和保定20個縣建成“禁煤區”。根據測算,農村“雙帶工程”對空氣品質改善貢獻率超過30%。
2018年,河北全省優良天數平均為208天,比2013年增加79天;PM2.5平均濃度為5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8.1%,提前一年實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6月,河北省空氣品質連續3個月創下2013年以來歷年同期最好水準。
“現在大部分時候晴空萬里、風清氣爽。老人、小孩戴口罩的少了,戶外活動多了。”霸州市民王靜麗説,曾經的高頻詞彙“霧霾”正逐漸遠離百姓生活,藍天白雲成為生活的常態。
今年,河北大氣污染治理將爭取實現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5%、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同比下降5%的目標。
天空越來越藍,大地越來越綠。承德塞罕壩,這片曾經的不毛荒原,已奇跡般變身為茫茫林海,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獎“地球衛士獎”;在河北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建設持續推進,新區藍綠交織的底色正在徐徐繪就;在張家口崇禮冬奧賽區,植樹造林取得明顯進展……
區位獨特的河北省是為京津阻沙源、蓄水源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河北省提出到2035年,全省將完成營造林5180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018年的34%達到並穩定在40%,一道道綠色生態長城正在不斷延伸鋪展。
在冀中南邢臺市區周邊,曾經有十多個泉水群終年噴珠吐玉,為這座城市贏得“百泉之城”美譽。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這些泉眼隨著“地下水漏斗”的形成而逐漸乾涸斷流。令人欣喜的是,經過綜合治理,邢臺一些區域地下水位明顯回升,部分泉眼出現復涌態勢。
邢臺是河北省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河北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水、黃河引水以及限制開采地下水等措施,通過法律、行政等綜合手段治理,累計形成地下水壓採能力40多億立方米,部分區域地下水位止跌回升。
河北城鄉居民如今經常自豪地説,燕趙大地“氣質”更美了、“顏值”更高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廣闊,生活舒適度、幸福感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