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人員在治理過後的河水中取水樣。 陳茂霖 攝
“如今河道中垃圾少了、蒼蠅也少了,河道乾淨了,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9日,重慶梁平區明達鎮新益村黨支部書記許有軍,在想起昨天由市河長辦、市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團市委共同舉辦的“河長面對面”活動時説:“以前是‘人人丟’,現在變成了‘人人管’。”
自從當上河長後,年過5旬的許有軍就將巡河當做自己生活一部分,幾乎每天茶余飯後都去巡一巡、看一看。“多了個身份,就多了份責任,看著河流環境一天天變好,我會覺得非常開心。”許有軍説。
2017年4月,重慶下發《重慶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開始全面推進河長制。兩年多時間過去,重慶全市建立起了市、區縣、鄉鎮、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並將長江、嘉陵江、烏江等23條河流設為市級河流,全市分級分段設河長1.7萬餘名,實現5300余條河流“一河一長”全覆蓋。
經過治理的廢水清澈見底,完全達到排放標準,圖為污水處理廠觀測池。 受訪者供圖 攝
這些“基層河長”與“民間河長”來自各行各業,其中有企業家、有村支書,有派出所長、有檢察官,有50多歲的老黨員,還有2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和年輕媽媽,他們各自肩負著責任,為一個共同目標——“管理保護好河流,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不斷地努力,也不斷地取得新成績。
“目前長壽湖有機魚産量接近3000噸,佔重慶市場有機魚産量的60%。”長壽區企業河長陳路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主要負責長壽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企業的運營,由於以前長壽湖有網箱養魚、肥水養魚,養殖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每年傾倒大量的雞糞和化肥,水質遭到嚴重污染,旅遊也很難做。
後來長壽區下決心取消網箱養魚和肥水養魚。就在去年,他們公司耗資近5000萬元將最後2個近萬畝的魚種養殖區也全部收歸國有,將整個長壽湖的漁業養殖權牢牢掌握在國有企業手中,確保全面實行生態養殖,這不僅讓長壽湖旅遊重現生機,還打響了“長壽湖生態魚”的名頭。
“我們按照科學配置的方式,按7:3的比例投放鰱魚和鳙魚,實行人放天養,不投食料、不投肥料、不投藥物,雖然産量低了,但價值大大提升。”陳路説:“現在長壽湖出産的鰱魚、鳙魚、草魚、鲌魚、魴魚等都獲得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重慶主城的大型超市有專賣,供不應求。”
“生態安全要得到保障,最難也最關鍵的還是‘堅持’二字。”重慶興發金冠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宏圖告訴記者,他們企業是一家主要生産二硫化碳和二甲基亞砜等基礎化工原料的企業,為了保證排放達標,他們企業累計投入4700萬元,相繼配套建成(完善)克勞斯尾氣處理裝置、污水處理站、固危廢倉庫等環保設施,除了硬體投入之外,每年環保運作費用超過900萬元。
“只不過這些投入在保護了環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得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張宏圖説:“我們在環保上的投入有效保證了企業的産能和産品品質都處於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這幫助我們贏得了客戶的信任,讓我們近幾年的訂單情況一直比較好。”
“河庫管理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從重慶河長制兩年多的實踐情況看,發動群眾參與、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河流治理的全民化和長效化,有利於河庫治理與河長工作制往深裏走、往實裏走、往廣裏走。”重慶市水利局副局長、市河長辦副主任任麗娟告訴記者,重慶打破部門界限、凝聚治水合力,創新建立了河長制共督共管體系和社會合治機制,河庫警長、生態檢察官、河小青志願者、巾幗護河員等角色粉墨登場,在河庫管理方面發揮了“前哨戰”和“千里眼”的作用,這些“民間河長”中也涌現出了“2018年感動重慶十大人物”河波、“漁民河長”劉鴻等先進人物,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管河護河,推動了全市河庫管理保護。
“正是有了這些基層河長的全力參與和帶動,我們的‘河長制’已經開始慢慢往‘河長治’的方向發展。”任麗娟説:“河庫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但有了這些基層河長的支援與堅持,我相信我們能把這項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