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滄州8月3日電(記者 何欣)走進滄州大運河,一眼望去都是成片成片鬱鬱蔥蔥的草坪,淅瀝的雨滴打在清澈的水面上泛起漣漪,大運河被雨霧籠罩著,仿佛仙境一般,一改以前臟亂差、一下雨道路就泥濘不堪的情況。

“自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開園以來,有許多老人在園區裏遛彎,許多新人在草坪上拍婚紗照,孩子在草坪上嬉戲,這裡真正成為滄州市城市居民的熱門生活場所,成了市民們的‘網紅打卡地’。”滄州市大運河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韓松潔告訴記者。

大運河滄州段位於河北省滄州市中部,南北貫穿滄州市域,全長253公里,佔京杭大運河總長度的近七分之一,是大運河流經的20個城市中里程最長的城市。

目前,滄州正在推進大運河沿線綠化工程,構建“林水相依、綠廊相連、綠塊相嵌”的大運河綠色長廊,著力將主城區大運河打造成為“大運河文化重要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閒走廊和城市重要標誌。如今已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滄州大運河。(未來網記者何欣 攝)

一帶七鎮 助推文化、生態、旅遊、産業和經濟加速發展

此外,為了更好地留住運河記憶,打造運河小鎮,融入運河文化遺産要素,帶動全市旅遊業發展,當地打造了以大運河文化帶為軸線沿線推進吳橋雜技名鎮、東光生態名鎮、泊頭手工業名鎮、滄縣舊州古鎮、滄縣興濟名吃小鎮、滄縣武術小鎮、青縣紅木小鎮等7個特色文化名鎮建設。其中有很多運河元素比如曲目、美食等文化遺産都融入進來,這條帶即是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也是産業帶和經濟帶。

2018年,《滄州市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概念性規劃》通過審定。按照高點定位、規劃先行原則,採取國際化招標、專家論證、全社會參與模式,高標準推進滄州大運河文化發展帶“1+3+N”規劃體系建設,“1”即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3”即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N”包括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管線綜合專項規劃等7項專項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工程設計。

  滄州大運河。(未來網記者何欣 攝)

以“以人為本、即拆即綠”為原則 “把運河還給人民”

“按照‘以人為本、即拆即綠、經濟合理、簡潔精緻、安全管理’原則,我們開展了垃圾清除、河道清淤、拆遷拆違、生態修復四項工程,將大運河鯨川路至海河路段約1200畝土地進行環境衛生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韓松潔告訴記者,通過利用清淤土方因勢就勢打造微地形,保留原有樹木,大面積鋪設草皮,形成視野開闊的綠化空間。適當進行城市傢具點綴,沿園路布設景觀照明燈、垃圾桶、導視牌、售賣亭、移動式廁所、管理用房等設施,滿足周邊居民日常休閒遊憩的基本需求。

  滄州大運河。(未來網記者何欣 攝)

記者了解到,為了充分貫徹“把運河還給人民”理念,當地政府研究制定了《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與環境衛生整治方案》,打造了一段“老人能散步、青年能運動、兒童能嬉戲”的生態空間,並根據群眾意見建議,持續推進一期生態修復展示區技改提升,強化日常管護,提升環境水準。

據悉,示範工程于2018年10月1日向市民開放,展示區建成後,除滿足市民休閒外,還可用於展覽展示及舉辦大型活動,也可用作城市避險場地等,實現多種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