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古城,你一不小心就會步入一個又一個街巷迷宮,每一塊磚、每一幢高臺民居、每一家小店、每一種紋飾,都雕刻著古老傳説,都訴説著“新”與“舊”的辯證法。

古老與現代、傳承與革新、守護與進取……漫步喀什街頭,不同的語言,聽見了相同的歡笑;各色的瞳孔,看見了一樣的笑容;迥異的舞步,婀娜著相同的喜悅。當我們走進這些“新”與“舊”的故事,觸摸到的,是文明傳承的密碼,是文化交融的智慧,是新一代喀什青年的創造、認同和夢想。

老城民居的“新”與“舊”:尊重的力量

“這是我的房間,以前我們兩三個人住一間,現在全家每人一間屋子,一層變成了三層,50平米變成了100平米。你知道嗎?當聽説我們這危房擴改建的成本由政府來兜底的時候,我以為是做夢,還使勁兒捏了一下自己的胳膊——真疼,看來是真的!”阿力亞·努爾麥麥提在她坐落于喀什古城的新屋裏接受了中國青年網記者的採訪,很難想像,十多年前,這裡還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水管墻上挂,解手房頂爬”的舊樣子。

阿力亞·努爾麥麥提在她坐落于喀什古城的新屋裏接受了中國青年網記者的採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瑞玲 攝

老式的喀什民居多為高臺民居,多為土磚等材料製成,抗震能力極差,改造是當務之急。但談何容易?“改造後房子的樣子會不會全變了,那還是我們維吾爾族的風格嗎?”“我自己家的裝修,得我自己説了算!”……阿力亞·努爾麥麥提説,自己家本來也有類似的擔憂,但是,看到“阿凡提驛站”後,就妥妥地放心了。

阿凡提驛站本來也是一戶民居,改造設計人員跟房主協商後,了解到他一直有一個把家裏打造為阿凡提主題後,就一戶一設計地經過幾十次修改,把一戶高臺民居的危房徹底打造成了華麗麗的“阿凡提驛站”,如今這裡已經成了一個阿凡提風格的青年旅社,維吾爾族文化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在所有的木雕、石膏雕花、磚雕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保留,於是,從“要我改”到“我要改”,家家戶戶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造熱潮。

難得的是,改造成磚結構後,施工團隊還在民居最外層刷了一層土,讓整體民居看上去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芯子”已經加固到完全符合抗震需求了。

“新”與“舊”之間,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將它們聯繫起來,這種力量,是尊重。

阿力亞·努爾麥麥提家門外。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尊重,讓友好和善意得以傳遞。“我家門口的攤位,我們出租出去了,一年有一萬五的收入,我們家這個房子也隨時可以改成商鋪,每天生活在景區裏,特別熱鬧。”阿力亞·努爾麥麥提指著墻上爺爺奶奶的照片笑著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這是遊客給爺爺奶奶拍的,後來還專程洗好寄了過來。爺爺奶奶特別喜歡,把照片挂了起來。採訪時,阿力亞·努爾麥麥提家的孩子們裏裏外外蹦蹦跳跳地歡迎著客人。當問到不會打擾到休息嗎?“不會啊!他們進來拍照沒事的,我們也挺開心。”

尊重,讓差異成就了喀什的獨特氣質。不只是新屋裏的阿力亞·努爾麥麥提美夢成真,還有成千上萬戶喀什古城的高臺民居被裝修一新,2015年,煥然一新的喀什古城成為國家5A級景區,八方遊客紛至遝來,古城一下子變成了知名的“網紅打卡地”,成為電影《追風箏的人》的主要取景地。原居民滿意、遊客滿意、商戶滿意,從危樓遍佈的迷宮式街巷,到獨具特色的古城風情一條街,越來越多喀什青年的笑容中,映照著對尊重的溫暖詮釋。

服飾設計的“新”與“舊”:自信的力量

一間不足15平米的小店,他靠銷售文創産品,每個月竟有4萬元的收入。一張深眼窩高鼻梁的英俊的臉,他是地地道道的喀什人,對百年來新疆民族服飾的流變“門兒清”。

他是麥吾蘭·圖拉克,“90後”維吾爾族青年設計師。

麥吾蘭·圖拉克,“90後”維吾爾族青年設計師。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麥吾蘭·圖拉克從小在喀什長大,母親阿依古麗·卡斯穆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裁縫,身為喀什人過喀什生活,他對喀什的美有深厚的感情。在南昌上大學時,他發現外界對新疆的了解,大多限于烤羊肉、哈密瓜、吐魯番,了解很少。直到有一天,母親裁剪縫紉出來的“舊”維吾爾族服飾仿佛擊中了他,何不從自己最熟悉的服飾入手,喚醒大家對新疆女性服飾審美的“新”回歸?他下定決心,用收集了多年的圖文資料還原新疆百年服飾,拍攝維吾爾族女性百年之美系列,重現曾經的美。

對於這種美,他有絕對的自信。

1910年到2010年之間,每10年一種形象,維吾爾族女性服飾的演變美輪美奐。麥吾蘭·圖拉克的構想,引起了紀錄片導演庫爾班江的關注。幾次溝通後,庫爾班江決定,把麥吾蘭·圖拉克的服裝系列做成紀錄片《我到新疆去》的宣傳片。麥吾蘭·圖拉克和母親依據大量照片、繪畫和電影,一起手工縫製了24套傳統服飾、5套現代時裝,以及一系列配套首飾,還原了百年前中國新疆十三個地區的服飾。

參加第59屆國際小姐中國大賽新疆賽區總決賽的佳麗們穿上麥吾蘭設計的衣服進行了街拍。資料圖

一炮而紅,6月16日,第59屆國際小姐中國大賽新疆賽區總決賽上,佳麗們身著漢、回、維吾爾、哈薩克、蒙等民族盛裝驚艷出場,多元的歷史與文化在舞臺上傳承與交織,仿佛重現了當年絲綢之路上燦爛場景,為現場觀眾們帶來了極致的視覺享受。其中新疆民族服飾就部分來自麥吾蘭·圖拉克之手。

不少觀眾説,當那些沉睡在畫中的艷麗服飾一下子涌到眼前時,除了美,還是美!那種對美的自信油然而生。回望歷史,喀什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這裡曾經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焦點,這裡曾像今天的巴黎、紐約一樣,引領過世界時尚潮流。今天的我們,怎麼卻忘了呢?迷失的審美終要找回,一同找回的,還有文化的自信。

2018年10月,麥吾蘭·圖拉克看準喀什的旅遊熱度,在老城開起文創店。他將自己參與設計和復原的10余套復古服裝和數十件老式首飾租給遊客拍照,同時線上上線下銷售手工花帽、帶有民族特色的錢包、筆電等文創品和紀念品。

麥吾蘭·圖拉克店裏的新疆傳統服飾。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每個人都可以有對美的看法,很多時候少數人堅持的反而最後被歷史證明成了經典。”麥吾蘭·圖拉克説,只要通過他能讓更多人對新疆有了更多的認識,那他的努力就是有成效的。

知之深,愛之切。“新”與“舊”之間,審美的回歸,更是文化自信的回歸。

工藝雕花的“新”與“舊”:熱愛的力量

以喀什傳統文化為主題做“文創”的,不只有喀什小夥,還有“遊客變創客”的“斑馬公社”。

走進一幢古老的維吾爾傳統民族建築,恍若剎那間時光凝固,獨具特色的新疆特色手工藝擺件、瑰麗多姿的新疆攝影作品、精心設計的互動區域……這是喀什古城·南疆旅遊文化空間“斑馬公社”。

“斑馬小姐”王莉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五年前,“斑馬先生”董詩才和“斑馬小姐”王莉這兩個本來與喀什毫無關聯的外鄉人,在帕米爾青旅搭上了話,後來兩人陸續在旅途中偶遇,最終在喀什走在了一起。“一切就像畫了個圓圈一樣,因為熱愛著迷于南疆這片土地,最終我們停留在了初次相識的地方。”王莉説。

“山河相伴、異域風情是一部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法則,也是他們留在這裡、珍視這裡的原因所在。”王莉説。

綠洲文化,濃烈奔放。這種性格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雕花紋飾中的忍冬花,花期很長,枝葉繁茂,是維吾爾族家家戶戶都喜歡種植的一種植物,越是沙漠邊緣,越熱愛珍惜每一抹綠意,更把這種熱愛寄託在房屋紋飾雕花中,這些雕花,成了古老民族對熱愛的詮釋,也成了董詩才和王莉留在這裡的理由。

改造裝修前後的雕花外墻。資料圖

“打掃、清理、改造、裝修……籌備文化空間的整個過程于我們而言,也是逐步挖掘本土文化的過程。空間裝飾的地毯、帕拉孜、蘇帕、維吾爾建築的裝飾風格與圖案、精選的每一款茶、匠人親手製作的各類器皿,甚至於一塊布、一片木板、一束花……每一處細節,都傾注著我們的心力。”

這麼辛苦,值嗎?在王莉看來,值!她説:“對於我們,一切是辛苦的,但一切也都是十分幸運的,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自己想要或想做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嘗試這樣的事情。”目前“斑馬公社”已有油畫展與攝影展在進行,不定期還有相關的分享會與體驗活動。挖掘、記錄與展現南疆旅遊文化,他們在路上。

“新”的旅遊文化空間,“舊”的雕花紋樣。“新”的空間運作模式,“舊”的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這不是恰如其分地應了那句話嗎: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喀什古城·南疆旅遊文化空間“斑馬公社”舉辦的帕米爾主題攝影展、高臺民居主題油畫展。資料圖

“新”與“舊”之間,有百變喀什的別樣美麗。這美麗,源於尊重,源於自信,源於熱愛。

“新”與“舊”之間,有喀什青年的別樣青春。這青春,與堅持相伴,與夢想相伴,走出了別樣的力量和氣概!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夢,歡迎你到喀什來!

(記者 楊月 張瑞玲 王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