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光明日報記者 劉華東 陳城 光明日報通訊員 梁鶴

“霧鎖高山,哪個尖峰可出?火燒原野,這桿紅旗敢行!”從重慶酉陽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兩個小時到達南腰界。一到南腰界,便見牌坊上寫著這樣一副對聯。

南腰界,曾是賀龍率紅三軍駐軍休整之地。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後,紅二軍團由兩萬多人銳減到幾千人,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據地,縮編為紅三軍。1934年6月,賀龍率紅三軍入駐南腰界,陸續成立了以南腰界為中心,縱橫100公里的17個區蘇維埃政權。在這裡,紅軍廣泛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興學校辦醫院、創建地方武裝,度過了湘鄂西紅軍建軍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7月17日,記者來到修葺一新的紅二、六軍團會師廣場,藍天掩映,群山環繞,廣場四週是當地居民新修建的樓房。85年前,這裡叫貓洞大田,是紅二、六軍團8000多人舉行會師大會的地方。

1934年10月,經兩月奮戰,任弼時、蕭克等率領的紅六軍團作為紅軍長征先遣隊與紅三軍會合,集結南腰界。1934年10月27日,紅二、六軍團在貓洞大田舉行會師大會,恢復紅三軍為紅二軍團。翌日,紅二、六軍團從南腰界出發,直入湘西,由此煥發新生,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

革命火種播金甌,紅色基因代代傳。紅軍井、紅軍街、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大壩場戰鬥遺址……漫步南腰界,革命遺址隨處可見。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是武陵山區革命文物體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革命老區。這些遺址和文物完好如初的背後,是南腰界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守。

一面軍旗、一把大刀,訴説著南腰界群眾堅持鬥爭的革命往事。南腰界遊擊大隊成立那天,賀龍來到遊擊隊員隊列前,把一把柄上刻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大刀和一面軍旗交給遊擊隊長冉隆昌。紅旗是革命的象徵,大刀是革命的武器,用大刀保衛紅旗,將革命進行到底。紅軍走後,土豪、還鄉團們殺了回來,很多遊擊隊員和親近紅軍的群眾慘遭殺害。僥倖逃脫屠殺的冉隆昌將紅旗藏在土地廟頂的“水晶宮”裏,將大刀用油紙包好,藏在家中梁柱的裂縫中,趁夜逃往貴州沿河一帶打聽紅軍去向。沒趕上紅軍隊伍,他只好隱姓埋名逃往秀山幫人做工,直到南腰界解放。後來,他回鄉將紅旗和大刀一併取出,作為革命文物捐獻給遵義博物館。

《中國共産黨十大政綱》遺跡,見證著風雲年代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紅三軍進駐南腰界後,為宣傳黨的政策,紅軍戰士用毛筆在南腰界的四方塔式土地廟粉墻壁上書寫“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等十大政綱。紅軍撤離後,南腰界人民為了保留標語,用加鹽巴的石灰水填寫標語,再用黃泥巴、草木灰和鍋煙灰進行塗抹,使標語完整保存。新中國成立後,當地群眾用小刀慢慢刮去薰煙,使字跡重顯,由縣文管所複製修補恢復如初。

如今走在南腰界紅軍街上,沿街群眾依舊説紅軍、話當年。村民劉佐根曾聽爺爺劉心揚多次講過賀龍路過他家銀舖,請劉心揚修補軍號、打造口笛的往事;酉陽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周天武講述著當年紅軍醫院免費救治百姓,村民們將傷病紅軍戰士接到家中照護的魚水情故事;南腰界鎮副鎮長甘紅光講起紅三軍大壩場戰鬥時激情洋溢滔滔不絕;酉陽縣紅色景區管委會主任白明躍對紅二、六軍團會師的細節如數家珍……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記者還在《酉陽文史資料選輯》裏讀到這樣一段話:鄉親們並沒有散去,順路的和不順路的全都跟在賀龍後頭,那隊伍好長好長喲……

(光明日報重慶7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