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六軍團南腰界會師大會會址。本報記者 鄺西曦攝

走進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鎮南界村的紅軍街,現在還有民居挂有“紅三軍油印辦公室舊址”“紅三軍宣傳隊舊址”等標牌,墻面標語依稀可見,訴説著那段崢嶸歲月……

1934年6月,賀龍率領紅三軍來到武陵山腹地的酉陽南腰界,建立革命政權,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紅軍曾在這條街上生活戰鬥長達半年之久,當地百姓親切地稱之為“紅軍街”。

“打小就聽我爹説,紅軍對咱鄉親們好,不僅幫著挑水、打掃衛生,還打土豪給我們分糧食。”羅武狀的父親羅秀峰生前住在紅軍街,曾和紅軍接觸過,雖然當時只有七八歲,但對紅軍一直唸唸不忘。

“南腰界革命根據地為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紅軍長征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酉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黎洪介紹説:“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後,開創以南腰界為大本營的黔東特區,減輕了中央紅軍長征中被圍追堵截的壓力。”

紅軍街不遠處的余家桶子,是紅三軍司令部舊址所在地。四週是封火古墻,院內是石木結構的吊腳樓,莊嚴肅穆。這裡曾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會議室,以及賀龍、夏曦、關向應的辦公室和宿舍。走進司令部,警衛班、參謀處、通訊科、湘鄂西中央分局辦公室等機構映入眼簾,“這些都是根據革命前輩重返南腰界的回憶所復原的。”酉陽縣文旅委駐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文化工作人員何立雙説。

“賀龍在川東南時期,紅三軍發展正處於十分困難的階段,川東南的土家族、苗族、漢族人民積極迎接紅軍入川,把自家子弟送來參軍,還冒著風險掩護、安置紅軍傷病員。”酉陽紅色景區管委會主任白明躍介紹説,南腰界地區地主還鄉團殺害了不少紅軍遊擊隊員、蘇維埃幹部。

“南腰界群眾對紅軍有著深厚的感情。”白明躍説,“不少村民搬遷到鎮裏,也捨不得拆掉紅軍曾經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甚至自己貼補費用、修繕老屋。”南腰界鎮有幾十處紅色遺跡遺址,全部保存至今。“酉陽的黨員幹部和群眾還自發集資修建了紀念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的紀念塔。”南腰界鎮黨委書記秦勇指向不遠處,“這裡處處都流淌著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