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光明日報貴州遵義7月11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李睿宸 張青 孫雲清

婁山關,雄踞大婁山巔,是貴州“北門鑰匙”,也是由四川入黔北的咽喉,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7月11日,記者一行從遵義市區出發,驅車一小時來到位於匯川區板橋鎮的婁山關。在這裡,記者體會到何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冒著綿密而急促的雨點,踏著青石板山路登上觀景平臺,遠望四週,山峰聳立,地勢陡峭,中間兩座山峰相連,形成一道狹窄的隘口。其東側為懸崖絕壁,西側則是高山峻嶺。1935年,紅軍就是在這裡取得婁山關大捷,贏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首次大勝。

“早在遵義會議前,1935年的1月,為了保證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紅一軍團四團曾攻佔過婁山關關口。”遵義市紅花崗區史志研究專家史曉波告訴記者。遵義會議召開後,紅軍決定向北到四川和紅四方面軍會合,但遭到敵軍的阻截。紅軍只得被迫西渡赤水,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雲南扎西集結,但敵方的部隊再次迫近。為迅速擺脫敵人追擊,中革軍委決定回師東進,二渡赤水,重佔婁山關,再佔遵義城。由此,拉開了婁山關戰鬥的序幕。

1935年2月25日,紅三軍團長彭德懷接到了中革軍委“消滅婁山關黔敵奪取遵義”的命令。隨後,彭德懷決定用整編後4個團的兵力,奪下婁山關,為勝利佔領遵義創造條件。

擺在彭德懷和戰士面前的不僅是婁山關這道天險,還有黔軍的重兵把守。據黨史資料記載,當時右翼的山,一律是懸崖絕壁,中間的馬路被敵人用火力封鎖了,而左翼的山,雖然無路,但卻可以向上攀爬。彭德懷在偵察敵情後決定,由左翼部隊迂迴到婁山關之敵的側右背,主力則可奪取能夠俯瞰婁山關的點金山。

山上的地形複雜,為了從側面迂迴上山,紅軍只能求助於當地百姓帶路。肖開基的哥哥肖開模就是其中的一位帶路人。“上山的隱蔽小路只有當地人才知道,得知紅軍要上山,我哥哥義無反顧地做了他們的引路人。”今年已經81歲的遵義市泗渡鎮幸福村村民肖開基告訴記者。那時大概淩晨兩三點,肖開模舉著火把,一路翻山越嶺,穿越一條隱蔽的小路,將紅軍送到了板橋,從而為側面助攻主力軍提供了巨大幫助。

“無論如何都要攻佔婁山關!”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紅軍戰士在薄暮微雨中,拉著藤葛和樹枝,一步一步向山頂攀登。而就在他們登上山頂不久,發現十幾個敵人從山的另一邊也在往山頂爬,他們火速向敵群扔了幾枚手榴彈,把敵人壓了下去。接著,紅軍突擊隊乘勝追擊接連打下了幾個山頭,鞏固了陣地。經過25、26日的激戰,經過反覆爭奪,最終在紅軍“正面攻擊、兩翼包抄”的沉重打擊下,黔軍兵敗如山倒,倉皇南逃,紅軍則乘勝追擊,最終於2月28日再佔遵義城,殲滅和擊潰了敵軍兩個師以及八個團。

“紅軍在婁山關戰鬥中重創黔軍4個團,取得了遵義會議後的第一個大勝仗,因此有人稱婁山關是歷史上中國革命的轉運之關。”史曉波告訴記者,奪下婁山關就是揭開了遵義大捷的序幕,此時戰士們的士氣備受鼓舞,成為紅軍長征路上的重要轉折。

如今的婁山關硝煙不再,但紅軍戰鬥過的戰壕、留下的彈坑仍舊訴説著那段烽火歲月。婁山關一役後,毛澤東曾策馬經過山隘,留下了氣壯山河的《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紅軍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打通了婁山關這條唯一的生命線,在長征路上重整旗鼓,再向前。